顯示具有 生命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命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03-20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天會高興幫你打開成功之門〜

 
 

摩西奶奶一百歲感言

 

今年,我一百歲了,趨近於人生盡頭。

回顧我的一生,在八十歲前,一直默默無聞,過著平靜的生活。

八十歲後,未能預知的因緣際會,將我的繪畫事業推向了巔峰,

隨之帶來的效應便是:

我成了所有美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大器晚成的畫家

〜人生真是奇妙。

 

我的老伴已離去多年,自己的孩子也依次被我送走,

我的同齡人也一個個離開了我。

我覺得自己越活越年輕了,

越來越喜歡與年輕的曾孫輩們一起玩,

他們累了、倦了,便喜歡圍坐在我身旁,不嫌曾祖母絮叨,

聽我說些老掉牙的人生感悟。

 

有人問,你為什麼在年老時選擇了繪畫,

是認為自己在畫畫方面有成功的可能嗎?

我的生活圈從未離開過農場,

我曾是個從未見過大世面的貧窮農夫的女兒、農場工人的妻子。

在繪畫前,我以刺繡為主業,後因關節炎不得不放棄刺繡,

拿起畫筆開始繪畫。

 

繪畫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充實」。

不是我選擇了繪畫,而是繪畫選擇了我。

假如繪畫至今,我依舊默默無聞,

我想現在的我依舊會過著繪畫的平靜日子。

繪畫之初,我未幻想過成功,

當成功的機遇撞上了我,我也依然過著繪畫的平靜日子。

正如在曾孫輩眼裡,今天的我依舊只是愛絮叨的曾祖母。

 

有年輕人來信,說自己迷茫困惑,

猶豫要不要放棄穩定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幸運的。

有自己真興趣的人,才會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為一個有意思的人。

當你不計功利的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時,

投入時的愉悅、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穫與獎賞。

 

今年我一百歲了,

我往回看,我的一生好像是一天,

但這一天裡我是盡力開心、滿足的,

我不知道如何生活更美好,

我能做的只是盡力接納生活賦予我的,讓每一個當下完好無損

 

七歲的曾孫女抬頭問,

我可以像曾祖母一樣開始繪畫嗎?現在開始還來得及嗎?

我將她擁入懷裡,

摩挲著她的頭髮,緊握著她的小手,注視著她,

認真回答,任何人都可以作畫,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作畫。

 

如人人都可以說話一樣,

人人也都可以選擇繪畫這種認知及表達世界的方式,

不喜歡繪畫的人,可以選擇寫作、歌唱或是舞蹈等,

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尋找到你心甘情願為之付出時間與精力,

願意終生喜愛並堅持的事業。

 

我的孩子們,

投身於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時的專注與成就感,

足以為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碎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厭倦與枯燥增添色彩,

足以讓你在家庭生活中不過分依賴,保留獨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我的孩子們,

我希望你們回顧一生時,會因自己真切的活過而感到坦然,

淡定從容的過好餘生,直至面對死亡。

永遠愛你們的摩西奶奶 Grandma moses

關於摩西奶奶

 

 
 
 
 
 
 
 
美國有一位家喻戶曉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

她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格林威治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幼時曾讀過幾年書,後輟學在家,成為一名農場女傭。

27歲時她嫁給了一個雇農,後生育了10個孩子,

但不幸的是5個孩子死於襁褓之中。

此後,她的大半生像所有美國家庭主婦一樣,

忙碌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瑣事之中。

閒暇之餘,摩西喜歡上了刺繡,一直堅持到晚年。

 

76歲那年,因關節炎復發,摩西不得不放棄刺繡,改為繪畫。

80歲那年,她在紐約舉辦了個人畫展,

清新淳樸、充滿大自然氣息的畫作,像旋風一樣引起了巨大轟動,

一夜之間,摩西奶奶成為美國畫壇的重量級人物。

各地電台與電視台的採訪讓她進入千千萬萬美國家庭。

她色彩明快、質樸清新的畫作,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輕鬆樂觀的人生態度,受到了冷戰時期滿腹焦慮​​的人們的極大喜愛,

給浮躁、孤獨的人們帶來了莫大的安慰。

19611213日,摩西奶奶逝世,享年101歲。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是中國大陸首次出版摩西奶奶作品,

無論是摩西奶奶傳奇般的人生經歷,

還是其清新淳樸的畫作,或是她樂觀的人生態度,

都將給迷茫、困惑、甚至絕望的現代年輕人以希望與啟示。

期望通過閱讀本書,能讓人們重新

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內心安寧淡定從容的過好每一天。

 

〜摘錄改編自:摩西奶奶《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大陸簡體書〜

 

〜感謝李姐排版〜

 

 

2013-09-17

追求但不執著的平衡點


: 如何才能不執著?

 

: 有時不要要求自己太嚴格。

我們看到許多經典聖人寫的書都說不要執著這個,不要執著那個;

但老實說,每個靈魂的成長點都有不同的東西應該去追求。

不用管別人說的,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如果追求某樣東西會給你最多生命力、給你最多快樂的感覺、

可以帶給你周圍的人最多的好處,那就去做。

 

許多聖賢書說七情六慾全都是執著,什麼都不應該有,

這對某些人來說是對的,

但對於有些人來說,

追求完美的感情生活和學習完美的感情生活本來就是應該的,

因為,這是他的生命藍圖之一。

如果,那時你強求說,不行,因為我讀了一本書,

書上說所有的七情六慾都是假的,我不可以碰七情六慾,

你要知道這種想法是在浪費時間。

本來靈魂下來之前就安排好課程,

安排我們在這個關係或婚姻裡面學習到一些課程;

也許是耐心,也許是愛心。

 

婚姻是學習「無條件的愛心」最厲害的工具。

如果,因為看了一本書,書上說七情六慾都是假的,

所以我要把這些都切斷,也就是把靈魂下來時安排的課程都給切斷的話,

當然你還是會有機會學習到耐心、學習到無條件的愛,

但是,為什麼不去上原來設計好的功課,而要另外選別的方式學習呢?

這是沒必要的,不光是感情生活部分,金錢的追求也是一樣的,

有許多人的靈魂成長和設計就是要來體驗飛黃騰達。

 

其實,人生不是要放下多少而去成長,或是賺到多少而去成長,

有時靈魂追求的只是一種「經驗」,

他沒有把好壞看得這麼嚴,就像人看黑白那麼恐怖,他講究的是一個經驗,

而在這個經驗中有沒有學習到:

用「愛」去面對這個經驗,

用「愛」去接受上天的安排,

還有,你對別人的祝福是否也充滿了愛

當你學習到一些基本以後,

你再去追求任何你想要的東西的話,

上天是不會在意的,也沒有人會批評。

 

許多人寫書說「不追求」,

那是因為他們在靈性成長的過程中已經經歷過那些階段,

對他們來說當然已不適合去追求。

如果,你問這些寫書的人,

當他60年前,或上輩子的時候他的課程主題是什麼?

跟他50年後,或者再過三輩子他的學習主題又是什麼?

相信一定完全不一樣,跟他現在所寫的書的主題都是脫節的。

 

書很好,但是,只有對你有用的書才是好的

至於執著和不執著不用管別人的定義是什麼,你自己的最重要。

自己要怎麼分辨有沒有「生命力」

當然,前題是: 先確認不會犯法的、不會殺人的,

基本上,不要殺害眾生、不要做奸犯科、不要說謊、不要傷害別人,

除此之外,什麼能帶給你「生命力」,你就去做

 

當然,看不同靈魂的成長程度

有時他們對於傷害別人的定義也不一樣,

那也沒關係,你先確定盡你的全力不要去傷害就好。

舉一個例子,有些人生生世世轉世的機會比較多,

他們的感情更細膩,他們對於傷害的定義要求更高,

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嚴重到說,

我今天跟這些人碰面我不可以有負面的思想,

因為,如果有負面思想的能量散佈出去的話,他們等一下會被污染,

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要求是不可以污染別人,一但污染了那就是傷害。

 

但有另一個人,他對於自己的要求只要不跟人吵架、不要拿刀子刺人家,

這就是不傷害別人。

所以每個人對傷害別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因此,你要知道自己的尺度在哪裡

你盡全力去把那個尺度做好,那就是最棒的。

不要過別人的生活,不要用別人的課程來逼在自己身上,那樣會很麻煩。

當你放下那些東西,放下別人的課程,放下別人的要求時

你能夠很輕鬆的了解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是你不該做的

然後,認真的去追求你該做的

 

人都無法避免的,一定會成長。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人的生命藍圖是要學習當大老闆,

他的靈魂想要體驗當大老闆,

那他的靈魂下來就會努力試圖去追求當大老闆;

當他達成目的時

他的內心和靈魂也都得到滿足之後,

他的靈魂路途跟藍圖也將對於那個大老闆的角色不會再有任何的渴求

以後就算他還是扮演大老闆的角色,他也只是在服務眾生而已。

就像想追求那種沒吃過的東西,

當咬了一口之後終於滿足了的感覺一樣。

就算之後可以再扮演,但是一點都不會再執著;

之前會有一點執著,之後一點都不會有。

 

其他人也是一樣,不管是在哪一個項目,

無論是在財經或是在情感上面也一樣,

情感所要求的程度也會不一樣,是會改變的

我們真正滿足一個體驗之後,我們就不會再執著它。

 

所以,對於「執著」這件事情是很容易的,

當你完全滿足之後你不會執著它。

你要怎麼樣才能完全滿足?

就是要全神貫注把它淋漓盡致的過,盡善盡美的做。

 

舉個例子來說,像婚姻關係中,

你若沒有盡善盡美的用愛去過每一分鐘,用愛去跟家人互動;

你的內心就得不到滿足,

當你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你就會想要重來一次,

因為,靈魂會說,不夠美好。

就好像這個課程還沒完成,

靈魂會說:我要把它再演得更棒、要演得更好;

然後有一天當你完全投入在一個婚姻關係中,

你能用愛心去面對所有的一切,

這時好像時間都不重要了;

當你完全了解純粹的愛的時候,

一切都變得沒有關係,什麼事情都不重要,

兩人的看法不同,不重要;

喜好不同,也不重要,

成長過程的缺點也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起走過這個路程的時候,

你有了完美的了解和認知,內心會得到滿足,

那時該放下的很自然就會放下,

你根本就不用再執著去切、切、切。

 

這跟果樹一樣,成熟果子會自然掉下來;

其實,最好吃的果子是成熟掉下來的那一刻,

如果,那果子沒有成熟,你拿一把刀切斷未成熟的果子,

這時你吃到的果子會有點酸,不是那麼甜美,滋味不是那麼棒。

滿足就是:果子成熟自然掉下來才最是圓滿。

那個時候,所有參與的任何一方都沒有任何執著,那是最棒

所以,如何讓自己滿足是很重要的,

當你真正滿足的時候就不會執著

 

當然,滿足的前題是: 儘量不傷害別人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不傷害別人,只做對的事

剛開始或許會有一些掙扎,

可是,如果你一次又一次都只做對的事情,

最後你會感到很平靜、很安心

比如說死前的那一刻……也不用到死前,

你持續一年當中,一直做對的事情,一直不傷害別人,

你會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那種踏實的感覺是另一種平靜,另一種

有時候滿足會來自不同的方向,

有一些滿足比較像快感,馬上就可以感受到,但持續不會那麼久;

有一些滿足會持續久一點,

比方說每次做對的事情,每次不傷害別人,

你一次一次做,雖然剛開始會覺得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但是,當你明白:

每次的選擇都是在照顧眾生,把眾生當小孩一樣,

如果,大家都是你的孩子,都是你最喜愛的人,

你完全不會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不管是在金錢、知識、情緒、身體上面,

你都會想要儘量保護他們,

當你一次又一次的保護眾生時,

你的內心非常安全、非常安定、非常安穩,

那時候,你就是「天地之母」,

那時候,你一點都沒有匱乏。

所以,人生的滿足和快樂是可以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出現,

像照顧眾生的時候、照顧大家的感情……

我們暫且不要用「眾生」的字眼,眾生聽起來好像太大了一點,

有時候照顧身邊人的感情、照顧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不受傷害、

甚至也幫助自己不傷害他們的時候,是很美〜很美〜的感覺。

你會慢慢發現生命很踏實,許多滿足的感覺會來自意想不到的方向。

 

所以不用努力去切斷東西,

你就轉個方向來看:在這件事情上我有沒有做到最圓滿 ?

當你做到退一步都是滿分(自己給自己打分數是滿分)

我真的做不出比這個更圓滿的情況了,

我還能說什麼話、做什麼事、

還能夠用什麼態度讓這個情況對我來說達到一百分!

一切都將圓滿,沒有執著可言。

 

通常執著會發生在75分、65分、45分,你就會一直想還沒有做滿分。

通常,我們的頭腦只要圓滿就不會有執著

你每次把一個情況、一個關係達到100分就沒事了。

有時候,有一些關係和情況還蠻好玩的,

因為,會有各種不同的情況,達到滿分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每一個關係裡面你要得到100分,你所說的話、做的事是不同的;

並不是每一件事情

都要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情、想同樣的方法才會得滿分;

所以,這時候你就要用平常心看待

在這情況下,我的行為舉止要怎樣我自己才會打100 ?

〜我死的那一刻,我的靈魂才會給我打100 ?

 

人在生活中的掙扎,像是我們所說的執著和追求,

有時候,掙扎是因為頭腦和靈魂在掙扎,

因為,靈魂看得遠一些,靈魂會看到人生的生命藍圖,

頭腦看得比較近。

靈魂就好像在二十層樓高,而頭腦在三層樓。

頭腦能看見50公尺,靈魂可能看到200公尺300公尺

所以靈魂看得比較遠。

如果,頭腦和靈魂沒有合一、沒有溝通的話,就會產生矛盾,

因為,頭腦看到30公尺,就只看到這個人在前面,

可是靈魂站在上面看到的是300公尺,看到一群人在後面,

這一群是以後會跟自己發生關係的人,或以後自己會碰到的人,

所以,他會說從這個300公尺角度來看,我該做什麼事才對。

頭腦看到30公尺,只看到10個人,

他的選擇只有10個人,他要從裡面怎樣做最好的選擇?

 

我們修行,找到我們內在的平靜點時

就像高山上平靜的湖水映照著清徹的天空

我們這樣的比喻是因為:

當你找到內在的平靜點時

你的頭腦和靈魂可以開始對話,你的心會明白,

你的頭腦會看到靈魂的2030層的高度,

你的頭腦和靈魂一直溝通、一直溝通之後,

頭腦的視野也會跟靈魂一樣,

看到的東西會不一樣,看到的角色會不一樣。

你會有預感,你會有宏觀

你對事情會更放得下,因為你看到的是大局。

那時心會安,心安就會很美。

 

所以,靜心是需要的

幫自己打分數做到完美,

不需要去管執著不執著,只要果子成熟掉下來。

那怎樣才是這個果實完全成熟,而且是自己掉下來?

有些關係裡面我會勸人家,

除非別人打你、罵你、真正拿棍子打你,那時你最好離開這個關係,

因為,我不覺得有任何一個人要學習課程到這個程度,一天到晚被打。

如果,只是口角的爭執,或是其它簡單的情況,我都覺得不是很重要的。

 

〜感謝 Arthur 2009.12.02聚會中指導 ; 感謝 妙姬 編輯整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