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p9

 因為如果小我能夠達成這個了悟,

那麼,同樣的真理就可以漸漸啟發和照亮大我,

而且透過努力可以平衡一些失衡的情況。

 

在另一個個案裡,大我可能是相當平衡的,

但為了某些特殊原因,它可能決定投射出一個失衡的人格。

原因可能與靈魂選擇的道途有關,

或者靈魂可能希望測試自己對真理的了解,

因而故意造成自己的感知在某種程度上被遮蔽。

讓我們為這兩種情況列舉實例。

 

假設一個靈魂自願過一種犧牲奉獻的人生。

這表示靈魂希望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對人類全體具有廣大的重要性。

例如,一個靈魂可能被靈界要求考慮生活在一些特定的環境裡,

這些環境有可能讓他將來升任美國總統。

如果他同意,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

某些特質必須「附加」在他的人格上,才能使他獲得這個地位。

首先,我們必須強調,

大多數在人生中達到或幾乎達到這個特殊地位的人,

都是相當進化的靈魂。

靈界不能把這種層次的責任交給一個尚未進化的靈魂,

因為有太多重責大任取決於這個人所採取的行動。

這類已進化的靈魂,處於高等意識層次,

通常沒有使自己進入那個高階職位所需要的我執和世俗驅動力。

此外,大多數這類的靈魂不能接受原則的妥協,

但任何總統候選人卻必須涉入那類情事,以確保所屬政黨的提名。

因此,靈界必須給他附加的人格,

將有助於個人獲取總統職位所需的野心、我執和「達成協議」的意願。

若沒有這個附加人格,他會迴避政治,而且永遠不會進入政治圈。

 

但是這些特質是如何被施加的呢?

主要是透過出生的占星時間,以及父母的選擇來完成,

父母們可以煽動孩子的我執餘燼,以及受占星影響所傳送的世俗野心。

有些助力也可能來自基因,但這是次要因素。

關於這類奉獻的生命,還有一點要說明。[9]

 

2020-08-27

p8

這類生命三角失衡人士的例子在當今世界上很容易找到:

大學教授的整個人生都屬於思維領域,

而且為了敦促自己的智力達到理解能力的極限,而忽視了身體和情感生活;

又比如,一個舉重選手完全沉迷於自己肉體的力與美,

從來不想去開展他的理解能力,或是擴展他的情感領域;

最後一例,一個完全受自己情感擺佈的人,

經常被一股自己的思維無法控制的感覺浪潮所席捲和沖刷。

這些都是生命三角發展失衡的例子,

為了讓下三角隨著上三角達到平衡,

每一個已經任其發展的失衡情況都有修正的必要。

在此我們介紹了兩個三角的概念,

雖然我們在早期的著作中已經討論了大我和小我的概念,

但我們認為,藉由本書所包含圖表的輔助,值得再次進行討論。

 

人類不僅僅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人格。

事實上,當羅馬人使用「persona」這個字,

為演員在戲劇中佩戴的「面具」命名時,他們已了解這個事實。

「人格(personality)」這個字就是從拉丁語字根衍生出來的,

在此,我們要說明一個重要的真相,

那就是,人格僅僅是一個「面具」

靈魂在一個特定的生命期間中,採用了這個「面具」,

這段生命期結束後,就把它擱置一旁。

這個人格我們稱它為「小我」。

小我有自己的生命三角,下三角,投生的靈魂正是透過它面對彼此。

重要的是要明白,下三角失衡不一定對應至大我或靈魂有相同的失衡

雖然在許多個案裡發生這種情況。

讓我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我們的意思。

 

仔細想想一個任由情感擺佈的人,

他容許自己的感覺和心情控制自己的生活,

讓自己與他人爭吵,並導致長期的沮喪和身體的不適。

現在,這種特質的「組合」展現於小我,

在第一個個案裡,可能表示在大我層面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失衡。[8]

在這樣的情況下,生命模式的目的,

是讓大我的這些特質以同樣失衡的方式展現於地球人格,

這樣他們能將人格引入困境、悲傷和心碎之中,

就是這樣,好讓小我最終能了悟到,這些內在特質才是造成困境的原因

 

2020-08-16

p35

無論基於什麼原因,母親的反應是一種憤怒。

她大聲責罵彼得,然後將他轉身趴在她的膝蓋上,打了幾下屁股。

彼得的幼小意識知道,他的行為並無惡意,

而且被這個自認為不應當受到的懲罰感到震驚和憤怒。

那就是「角色轉換反應」發生的時間點。

彼得在心裡說:

「我希望你是個小孩,我是大人,而我逮到你灑了東西……

然後,我會打你,並且對你大吼大叫。」

 

這個想法的畫面,被彼得所感受到的強烈憤怒情緒加劇,

深深進入正在形成的潛意識,並且錨定在那裡。

之後,每次彼得因為任何一件事情被他的母親懲罰時,

潛意識裡的這個畫面就會被加強。

而且它潛伏在那裡,等待著它能展現的那一天。

 

三十年後,彼得結了婚,成為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桑德拉的父親。

她剛滿兩歲,就像大多數幼兒一樣,對任何東西都好奇。

有一天,彼得的妻子去探望一個生病的親戚,他與女兒桑德拉在家,

他試著完成一些辦公室的工作,並且同時照顧這個小孩。

當他正忙於工作時,桑德拉自己進入未關上門的浴室。

她打開水槽下方的櫥櫃,發現一個顏色非常漂亮的瓶子,

那瓶子就好像在呼求:「打開我吧!」

一個兩歲的孩子如何能抗拒這吸引力?

她打開瓶蓋,當她將瓶內物倒在地上時,彼得正巧走進去現。

 

三十年來,報復的想法畫面一直在彼得的潛意識裡等待它的時機。

終於,浴室裡的劇本完全符合這畫面!

畫面中彼得的「母親」,現在是一個小女孩。

而此時此地的彼得,已經成長為大人,

就像三十年前那恐怖的一天當時的母親一樣。

而且,小女孩在浴室裡潑灑了一瓶東西!

如閃電一般,整個複雜的憤怒和反應帶來了彼得的咆哮。

他開始對桑德拉大吼大叫,然後把瓶子拿開,

粗暴的將她轉身趴在他的膝蓋上,嚴厲的她的屁股,

這與她所犯下的「罪行」完全不成比例。

 

而當然的,在桑德拉幼小的意識裡會發生什麼事?[35]

 


2020-08-15

p34

當孩子學會控制如何排泄和釋放身體裡不需要的物質時,

他為自己學習控制負面情緒的顯現奠定了基礎。

 

因此,在學會控制腸道和膀胱之前,

孩子只是沒有工具可用來管控憤怒和脾氣的釋放、

或是其它許多顯現在幼年的負面情緒。

在隨後幾年裡,當孩子試圖清除他不想要的思維特質或習慣時,

同樣的過程延伸到思維領域

 

例如,大多數幼兒無法集中思維超過幾分鐘,

而且容易忘記剛剛才發生的事情。

這是由於缺乏對思維領域的掌握,

而且直到情緒已經被控制為止,並不能獲得明顯的改善。

因此,同樣的,試圖去強迫一個情緒不受控制的孩子,

去擴展或增進他的思維能力,是毫無意義的

這是行不通的,或者至少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在結束這章之前,我們希望提及最後一點,

這與每一個孩子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有關。

我們可以把這個稱為「角色轉換反應」,而且它可以清楚的說明,

為什麼一個人經常以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尤其是當情緒被激發的時候。

事實上,許多人無意識的落入這種傾向,

通常沒有意識到他們只是模仿了自己父母的行為。

 

這裡有一個例子說明了角色轉換反應的場景。

彼得只有兩歲大。

有一天,當母親沒有看顧著他時,

他自己摸索進入洗手間,打開水槽下面的櫥櫃門。

他發現一瓶清潔劑,打開螺旋蓋後,把半瓶的清潔劑倒在浴室的地毯上。

當然,他這樣做並無惡意,只是出於好奇,想看看瓶內是什麼東西。

當母親走進浴室時,他被逮個正著。[34]

 

2020-08-14

分別心與強迫症

 分別心與強迫症

 


問:分別心是在圖中的思維層面嗎?

比方說,洗東西時,總覺得這是髒的,那是乾淨的,清潔用品的劑量多寡

剩下來的食物怕浪費,硬要吃進去,但是當下身體卻有衝突感。

 

答:我覺得可以在思維層面冷靜的分別。

比方說,剩下來的食物如何處理?

它有各種解決方法,都不需要在當下與身體打仗。

第一、可能是煮太多,以後煮少一點,吃七分飽,聽說這樣還能長壽。

第二、可以不用丟,可以用保鮮膜蓋上,放到冰箱裡。

這件事情用思維來解決即可,可以反省自己的思維,

在看待這件事情時,是不是能「舉一反十」。

如果認為解決此事的唯一方法是把它吃下去,表示並沒有好好運用思維。

因為,思維的作用是,碰到問題時,可以想到十種解決的方法。

如果只想到一個解決方法,那麼思維成長可能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

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成長發展到100%程度,他可以舉一反十,

在十種方法裡,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方案。

 

問:但是,分別心源於二元對立,而非一體意識?

 

答:

人活在世間有一些分別心是沒有問題的,

靈修之路並沒有要求你完全沒有分別心,

完全沒有分別心,這完全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你就無法在人間活著。

如果一點分別心都沒有,那麼,吃和不吃也沒有關係,

活著和死去也沒有差別,也不用活著了。

所以,生活中有一些基本的分別心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分別變成「執著、執念」,

比如,導致負面情緒,開始對自己的生活造成混亂的時候,

這才是問題,才是靈修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體性」並不要求你放下對所有事情的分別和了解。

到達一體性並不代表思維就完全崩潰,而是思維必須發展到最完整的狀態。

 

比如說,每個人在靈修過程當中都有機會練習自己的思維體,

有些人練了10%、有些人練了50%、有些人的思維體即將完美成熟。

所以光一個思維體,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成熟度,

但是,這不代表你為了要達到梵體(一體性),思維體就必須全都丟掉。

思維體本來就有一個分別的作用在裡面。

如果你能夠冷靜、客觀的分別,它本身沒有錯誤。

 

如果,錯誤的思維或分別到達「執念」的程度,

是因為這個人在分別時,還沒探索、擴充領域到「菩提身」的階段,

所以回到情緒的階段,他的分別讓他在「情緒」和「思維」兩邊轉來轉去,

然後形成一個執念。

 

但是,如果他能夠在「菩提」和「思維」之間流動,

比如,清潔用品的劑量有沒有問題。

在菩提身的人,第一件會做的事情是:

回到內在,得到內在解答和靈感,或是請示指導靈

了解這件事情是該擔心或是不必擔心的。

 

在菩提身得到這個了知或靈感有時是從內在、有時是從指導靈來的。

他們就會開始很確認的、篤定的說:「這才是我該走的路。」

這時,思維的分別,對他們具有建議的作用,不會造成致命的傷害。

而且他能依照靈感指引的路,在生命中很安全的走向該去的地方,

避開不該花的時間和注意力。

 

如果一個人覺知到分別心讓他陷入奇怪的困境或執念,而落入負面情緒,

他要努力的是「走向菩提層面」,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靈感會變成他的指南,靈感加上思維的分別,如虎添翼。

因此,這個人就不會再害怕、不會再恐懼。

 

強迫症

問:有人洗菜或洗碗,因為分別心較重

可能會花一般人所需的三倍時間清洗,才能放心。

 

答:以症狀來看,他們還沒到達「菩提身」的境界,

還沒觸及自己「能信任的靈感來源」,只能活在情緒和思維之間。

有可能他們內在有某些東西在抗拒,也許是懶惰,也許是執著,

他們不願向「菩提」的層面探索,因此,內心一定會造成糾結。

因為,如果不成長,就會覺得在倒退。

當一個靈魂覺得自己在倒退時,就會發慌。

當一個人發慌時,就會想去找定心丸,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定心丸,

有些人是去吃藥,有些人是去交一堆異性朋友,

有些人是去賺錢,有些人是去喝酒,

有些人是吃東西,有些人是洗東西和清理家裡。

 

有些「強迫症」是一種「逃避」的現象,

因為,內心有些東西不敢去面對、不想去挖掘,

為了逃避不敢面對的東西,只好把「注意力」拉到另一個地方,

當一個人有強迫症,必須了解是「習慣」使然,還是「逃避」使然。

如果是逃避,就要勇敢的面對自己,願意去挖掘自己逃避的原因。

 

有些人逃避是因為他們的執著與內心的渴望互相矛盾,

他們因為恐懼而有某些執著,造成在生活上必須做某種選擇,

然而,他們內心深處又覺得,自己真正渴望的是另一條路,

但是,若走那條路,他必須放棄某個東西,又失去生活上的安全感。

所以,當他們「陷入兩難」就產生內在的慌亂。

他們無法抑制自己內在的慌亂,但為了粉飾太平、或是讓自己安心,

或是以為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另一個地方,就不用理會那個慌亂。

因此,就把注意力強迫放在一個地方,誇張的放在一個地方,

因為誇張的想要逃避這個慌張。

 

許多時候恐懼、糾結、矛盾是藏在所謂的「潛意識」裡。

潛意識就是沒有被意識到,沒有被放在意識的光中好好分析的東西。

有些人的思維還沒完全成熟,比方說思維到達50%

還不能完全靠思維把事情看清楚,就掉回負面情緒,

在這兩邊轉來轉去,轉不出去,所以就發慌。

負面的習慣太久,就會跑到潛意識裡去。

 

這時候,如何清理潛意識呢?

有些人可能找心理醫師諮商、有些人可能去回溯前世、

有些人可能去做催眠、有些人打坐靜心,各種方法都有。

 

這時候如果能夠養成祈禱、靜心、感恩的習慣,

習慣成自然,自然就變成潛意識任何習慣夠久,就會變成潛意識。

所以要開始培養良好的習慣,慢慢回復正常狀態,或是中立的狀態。

 

2020.08.02.Arthur聚會問答

感謝Arthur指導!感謝李姐整理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