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9

未來的世界 p95

 

第十二章

 

赫萊瑞恩結語

 

在人類這個種族面前所展開的前景,廣闊得遠超當前的理解。

然而,很少人知道人類種族的命運;很少人願意將目光投向物質之外;

很少人學會活出內心的真相。

 

上主的時間表已然確定。

人的自由意志可以在微小程度上改變時代變遷的細節,

但這些變遷本身是無法避免的。

遲早,每個靈魂都將面對命運之路上的分岔點。

遲早,邁入認知與愛的新階段的機會,終將被接受或被拒絕。

遲早,人類紀元的曙光將會到來。

 

在這一系列書籍中,我們始終致力於提升所有讀者的思維與靈魂。

即使是此系列書籍的傳訊者,也可以察覺到其重心和目的的明顯轉變。

我們最初的著作《實相的本質》,

旨在透過描繪當時所能預見的最壞可能性來吸引讀者的注意。

透過上主的恩典,以及世界上求道者的不懈努力,

未來幾年可能發生的情況已被大幅改變。

雖然仍可預期會有許多動盪,甚至在世界許多地區出現廣泛的毀壞,

但在靈性較為先進的地區,仍有可能免於當初所預示的最嚴重後果。[95]


第十一章 過渡社區

第十一章

 

過渡社區

 

在本章中,我想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些想法,

關於過渡社區的基礎與運作方式就像上一章提到的那些社區。

這樣的社區可以在現有的社會架構之內建立,

並作為「施予法則」的實踐典範。

透過這樣的方式,其他人能夠看到一個活生生的證明:

這些法則確實有效,並且有可能建立一個以「自由施予」為理念的社區

不僅對社區內的成員施予,也對社區外的人施予。

我認為,後者對於本文所構思之計畫的成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除非我們所有人無論是個人還是社群〜能學會無私的奉獻自己,

否則我們將無法達成寶瓶紀元的理想。

因為上帝公平無私的給予祂所有的創造物。

正如那句話所說,祂使雨水和陽光同樣降臨在正義與不義之人身上。

(譯註:《馬太福音》第5章第45節)

我們若拒絕效法這一點〜這是人類所能培養出最像上主的特質之一〜

難道還能指望自己向祂成長嗎?我認為不能。

 

以下是關於建立一個過渡社區所涉及的實際問題的一些初步想法。

我個人希望許多讀者能從中獲益,並受到啟發而嘗試進行這類實驗。

我自己最渴望的,就是能有機會參與這樣一個計畫。[85]

 

給予的原則

這個基本概念必須成為此類過渡性計畫的主要推動力和能量來源。

本書的主要任務在於表明:

如果能建立一個完全奉行「給予」理念的社區無論是向內或向外

那麼這個社區將成為《新天新地》中所謂「良善本質」的一個實例與見證。

如此,這樣的社區將會吸引來自周遭現實世界的回饋和給予,

作為其內在本質純粹慷慨精神的反射與回應。

這表示,那個實踐給予的社區,

其外在環境將會以放大的形式回饋同樣的豐盛。

 

這並不僅僅是遙不可及的希望,

而是一條在受造世界中可靠運作、可明確證明的法則。

只要簡單觀察你所認識的人的生活模式,便足以證明這條法則是可靠的。

 

因此,建立社區的目的應該是允許其成員給予

1) 彼此,

2) 整個社區,

3) 社區以外的人。

 

此外,作為一個整體,

社區本身也應該能夠向社區外的個人或群體提供物品、服務等。

隨後,我們將探討這種「給予」概念的實際層面。

 

拆除柵欄

在「私有」財產周圍豎起柵欄是人類當前分離思想的體現

與他的兄弟們、與其他生命形式、與上主本身分離。

柵欄源自人類的錯覺,認為自己與其他生命之間存在距離;

同時,這也強化了對於不動產私有權這一根本錯誤的觀念。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柵欄是用來保護隱私的,

並且在游泳池周圍,它有保護小孩和動物免受危險的功能。[86]

然而,在城市中建造圍欄的主要動機,

完全是受限於這個垂死時代的錯誤觀念,

而建立過渡社區的首要步驟之一,

就是拆除後院的圍欄,合併大部分相鄰的土地。

 

這塊共享的土地將用於造福整個社區。

例如,可以規劃一個菜園,其收成將屬於社區成員。

可以種植果樹和 / 或堅果樹。

可以興建一個工作室 / 儲藏室(或擴建或改建現有的車庫)

來存放共同常用的器具、手工具和設備。

自行車可以共享,具有必要技能的社區成員可以負責維修保養。

 

僅僅透過器具和手工具的共享,就能避免大量不必要的重複購置,

從而節省可觀的資金。

 

如果夠大,可以將一部分共享土地劃作公園用地,

供成員散步,在樹下休憩等。

也可以在該區設置兒童鞦韆等設施。

 

所有權

由於這是一個過渡社區,仍然與周圍的傳統社會緊密結合,

因此,個人土地與房屋的私人所有權仍會在市政當局的記錄中保留。

事實上,就官方紀錄而言,這一點無需更改。

 

由於人類社會的結構本質上只是思想體,

所需要做的只是修正成員們對於所有權這件事的看法。

同意各自保留對自己房屋的控制權,

但將相鄰的後院合併共享,這樣就實現了過渡社區的目標。[87]

當然,每個屋主都會保有對自己住宅的完全主控權

就像當今社會一樣,並自行決定是否進行翻修、擴建等事項。

 

從外界看來,基本上沒有改變。

鄰居們只會認為這些成員是非常好的朋友,因此決定拆除彼此之間的圍籬。

 

成員之間的給予

這個觀念必須有意識的加以實踐,因為目前普遍存在一種想法,

認為人應該盡可能自己完成一切,只有在必要時才向他人求助。

但那樣的體系並沒有啟動本書前面部分所討論的宇宙法則。

試想一下:假設兩個人比鄰而居。

一個人需要清理廚房地板,另一個人需要修理窗戶。

現在,兩人都可以各自嘗試完成自己的工作,

但這不會使一個人無私的付出給予另一個人。

方法是讓其中一個人清理另一個人的地板,而另一個人則修理窗戶。

而這不應該被視為「以物易物」或勞力互換的安排。

在實際操作中,社區成員可能會各自登記一個特定時數的所謂「社區義務」。

他們也會被鼓勵在登記簿上寫下自己家中及周圍需要完成的某些「工作」

像是清潔窗戶、小型木工、製作架子等等。

 

然後,這些工作將被發布並尋找志工。

那些希望依照社區原則服務他人的人,會主動提出承接這些工作。

如果有足夠的工作同時進行,那麼「交換」工作的想法就會消失。

A 會幫  B  擦窗戶,而 B 則幫 C 修理吸塵器。

同時,C D 以及他們的兩個青少年兒子,則會為 A 搭建一個後門廊。

E F 會花時間修理社區工作室常用的工具,

而所有家庭的年輕成員都會在菜園幫忙。[88]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

「你來我往」的概念很快就會在彼此交錯的助人行動中被淡化。

 

當然,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在沒有任何費用或報酬的情況下完成的。

 

我想起了艾倫·柯恩在《龍不住這裡了》一書中的精彩故事,

講述一位男子為了決定自己想去哪裡,被展示了地獄和天堂的景象。

地獄被描繪成一張豪華的宴會桌,擺滿了食物,

客人是那些註定要生活在地獄的人。

唯一的問題是,他們用來吃飯的湯匙太長了。

由於餐具太長,他們無法將食物送進嘴裡,因此無法進食。

接著,這個人被帶到天堂,看到的景象與地獄完全相同

同樣擺滿食物的宴會桌,同樣的長湯匙。

但客人們正在互相餵食

這麼小的改變,卻帶來如此巨大的不同。

 

因此,這裡建議的過渡社區也將是如此。

 

給社區時間

社區菜園和工作坊這類的活動,會提供機會讓大家為整個社區付出。

值勤表可以列出可參與的工作項目,

例如清理公園區域、種植、除草和菜園採收、照料果園與各個果樹,

以及工作坊內的維修與盤點工作。

每位成員可依自己的時間多寡自由報名參與工作,

但預期成員的意願與承諾是明確的,

因此將有足夠甚至超出所需的人力來完成這些工作。

同樣的,所有這些時間與勞力都是無償奉獻的。[89]

 

給予社區外的人

這個概念確實是整個計畫的核心理念。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建立社區的目標主要是幫助社區內部的成員。

這種獨立自助的安排必然和宇宙法則的運作脫節,

因為社區並未向外界提供任何服務,因此周圍社會與社區之間缺乏互動。

但如果社區要成長與繁榮,就必須準備好將慷慨與愛心擴展至外在社會。

這會達成兩個目的:首先,它喚起了社區與周圍社會之間的「映照法則」;

其次,它向外界發出邀請,展示這個社區理念的美好。

如此一來,那些起初對這項實驗持懷疑態度的人,

也可能因此被說服而願意加入。

 

作為朝此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可以考慮讓社區外的人也能共享集中使用的工具與器具

即前一章所提到的免費租借服務。

同時也鼓勵他們「捐贈」自己多餘的工具和器具、舊腳踏車等物品

給公共商店。

這些物品隨後會由社區成員進行修復,並提供給其他人使用,

同時也邀請他們加入當地的免費租借網絡,等等。

對於社區以外的人而言,這樣的好處幾乎無可爭辯,

而且他們很可能會因為這種互動而被新的思維方式所吸引。

 

此外,社區成員可以組織工作小組,為非社區成員的鄰居提供特定的協助。

例如,可以成立一支割草隊,或是清洗窗戶的小組。

可以鏟雪,尤其是為那些年長和無法自行完成這類工作的居民提供幫助。

 

起初,人們可能會對「那些提供免費服務的人」產生懷疑。

許多鄰居可能會認為其中「另藏玄機」,

而成員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相信其中並沒有任何附帶條件。[90]

即使在當今社會,仍然有一些團體出於「慈善」目的而聯合起來

例如,獅子會和其他公益俱樂部。

這是一個極好的開始,在雙魚座時代所加諸的思想限制下,

已經是所能達到的最佳表現了。

但真正出於內心的慈善給予,不應該僅限於「貧困者」或身體殘疾之人。

所有上帝的造物都應受到同樣的愛、尊重與慷慨,

就像「慈善人士」對待不幸者那般。

住在對街的鄰居同樣需要看到兄弟情誼的實踐榜樣,

甚至可能比那位靠社福生活、撫養四個孩子的貧困母親更需要。

誰能妄自斷定這樣的事?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機會出現時真誠的奉獻自己,

然後讓上帝去安排你的付出與慷慨如何發揮其作用。

 

使社區自給自足

社區的目標之一是朝著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

以使社區在某種程度上免受混亂、短缺等情況的影響。

房屋的隔熱層可以逐步升級,並且可以安裝燃木爐子。

可以儲備大量硬木。

可以研究太陽能供暖或太陽能發電。

相當重要的是儲存食品的基本庫存

主要是散裝乾糧,這些食物由所有成員的貢獻和努力而獲得。

這個基本的儲備可以包括扁豆、乾小麥、食用油,以及一些乾果,

如葡萄乾和李子乾。

扁豆可以發芽,這樣就不需要加熱烹煮。

同樣,乾小麥只需用水浸泡即可食用,無需加熱。

(乾小麥是預煮後乾燥並壓碎的小麥顆粒。)[91

憑藉這些儲糧、大型社區菜園、精心照料的果樹以及爐灶用的木柴,

這個社區極有可能在周遭社會暫時崩潰的情況下倖存下來。

此外,它還可以成為那些在崩潰中受困之人的避風港

一座指引重啟生活之路的明燈。

 

街區之家

隨著社區的發展,有可能興建或預留一棟社區大樓

即前一章所謂的「街區之家」。

街區之家將設有圖書館,一個用於社區業務的小型辦公室、

一些食品儲藏室和社區餐廳,其使用方式如前所述。

只需很少時間準備的生食餐點將會為所有登記的人提供。

 

社區產業

這個構想將成為一個種子,隨著新時代意識的擴展和更多街區單位的建立,

有望最終發展為一個成熟的產業。

剛開始,這個 C.I.(我們可以這樣稱呼它)只是向外部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

而外部社會則為此付費。

這要與免費物品或服務區分,免費物品或服務也是街區運作的一部分。

但就 C.I. 而言,其目的是建立一個可行的項目,

能夠生產出具有明確價值的產品超越社區本身的需求

雖然起初這些商品或服務會收費,但這些費用可以迅速降低甚至取消,

以便將這個社區作為一個「街區單位」整合進入

由類似街區組成的周邊新時代社會中。

C.I. 應該是某種不需要高等技術、且能生產出實用商品或提供所需服務的項目。

它可能是在健康領域,或是一個維修服務。[92]

也可以從事製造業,但若所用技術需要高電力輸入,

或仰賴在社會全面崩潰期間可能無法取得的原物料,

這些技術將容易受到崩潰的衝擊與影響。

 

治理

在社區達到一定規模後,必須要考慮如何經營社區。

儘管目標是為成員提供個人最大程度的自由,

但仍有一些決策,需要由多人共同決定, 而非單一個人的任意行動。

例如,如何使用新取得的土地,或要開展哪一種最合適的社區產業,

這些就是需要集體決策的例子。

成員們必須決定如何定案這類的決策。

有許多可供選擇的治理模式包括選舉產生的「領導人」、

輪流委員會的協定,或是對每一項議題進行全員投票。

 

必須設計一套系統,用來發布工作任務並處理工具需求。

所有這些事務對於喜歡建立新系統的人來說,都可能是充滿趣味的挑戰。

 

隨著社區的發展,可以想像電腦網絡將被安裝,類似於上一章的描述。

這將大大促進內部工作安排、用餐登記、投票等事務的進行。[93]

 

與社會保持融合

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周邊社會尚存在的期間內,

持續與之保持融合是必要的。

社區成員就市政府而言,他們也是房產擁有者

仍然需要支付房屋貸款和服務費用,購買社區無法種植的食物,等等。

在初期,社區的建立需要成員的大量奉獻和勞力。

然而,我相信,當人們知道自己正致力於

為人類建構一個更光明、更充滿愛的未來時,

那股興奮與熱忱將足以持續激發他們的活力。

很快,「映照法則」會開始帶來它的利益,而這個理念也將展翅高飛。

 

總結

本書中描繪的美好未來,並非遙不可及、無法實現的幻想。

它並不比你自己的想法遙遠,

也不比數百萬人已在自身家庭中實踐的關懷與手足情誼的目標更富有遠見。

母親對孩子的愛與寬容,只需擴展至家庭之外的人即可。

這樣的行動不但不會「沖淡」那份寬容和愛,反而會使它更加強大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映照法則」所產生的作用一樣。

人類的實相與他的思考模式是一樣的。

只需改變我們的思維與期待模式,就能大幅改變我們所處的世界。

 

最終,我們難道不能伸出手,去援助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兄弟嗎?

因為那時,上帝的實相將會擁抱我們,提升我們,

向我們展現許久以來我們所拒絕看到的奇蹟。[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