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社區外的人
這個概念確實是整個計畫的核心理念。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建立社區的目標主要是幫助社區內部的成員。
這種獨立自助的安排必然和宇宙法則的運作脫節,
因為社區並未向外界提供任何服務,因此周圍社會與社區之間缺乏互動。
但如果社區要成長與繁榮,就必須準備好將慷慨與愛心擴展至外在社會。
這會達成兩個目的:首先,它喚起了社區與周圍社會之間的「映照法則」;
其次,它向外界發出邀請,展示這個社區理念的美好。
如此一來,那些起初對這項實驗持懷疑態度的人,
也可能因此被說服而願意加入。
作為朝此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可以考慮讓社區外的人也能共享集中使用的工具與器具~
即前一章所提到的免費租借服務。
同時也鼓勵他們「捐贈」自己多餘的工具和器具、舊腳踏車等物品
給公共商店。
這些物品隨後會由社區成員進行修復,並提供給其他人使用,
同時也邀請他們加入當地的免費租借網絡,等等。
對於社區以外的人而言,這樣的好處幾乎無可爭辯,
而且他們很可能會因為這種互動而被新的思維方式所吸引。
此外,社區成員可以組織工作小組,為非社區成員的鄰居提供特定的協助。
例如,可以成立一支割草隊,或是清洗窗戶的小組。
可以鏟雪,尤其是為那些年長和無法自行完成這類工作的居民提供幫助。
起初,人們可能會對「那些提供免費服務的人」產生懷疑。
許多鄰居可能會認為其中「另藏玄機」,
而成員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相信其中並沒有任何附帶條件。[90]
即使在當今社會,仍然有一些團體出於「慈善」目的而聯合起來
~例如,獅子會和其他公益俱樂部。
這是一個極好的開始,在雙魚座時代所加諸的思想限制下,
已經是所能達到的最佳表現了。
但真正出於內心的慈善給予,不應該僅限於「貧困者」或身體殘疾之人。
所有上帝的造物都應受到同樣的愛、尊重與慷慨,
就像「慈善人士」對待不幸者那般。
住在對街的鄰居同樣需要看到兄弟情誼的實踐榜樣,
甚至可能比那位靠社福生活、撫養四個孩子的貧困母親更需要。
誰能妄自斷定這樣的事?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機會出現時真誠的奉獻自己,
然後讓上帝去安排你的付出與慷慨如何發揮其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