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耶穌與科學
很少人會把耶穌的名字和科學聯想在一起。
而很可能的,那些會從他那兒尋求技術解答的人,
會期望他以宗教而不是以科學的方式回答。
然而,在他臨在時,我所得到的其中一個令我最驚奇的啟示是:
能夠觀察到他對實相的愛,以及他對實相的掌握。
在我們交談的許多日子裡,他從未把實相區分為不同的等級。
他並沒有將神學定位於一個角落,而將科學定位於另一個角落。
對他來說,都是實相。
就好像一個體操運動員可能此刻在空中,而下一刻在地面,
他的優雅是流暢的,而且總是一體連貫的。
在這一章提及上主和靈性的部分,
對有些讀者來說,可能看起來不合乎科學。
然而,對耶穌而言,科學是本於萬物實用性的學問,
這門學問在它的源頭未被考量之前,是不可能完整的。
其他的讀者,在發現耶穌如何自在的暢談純物理學領域時,
則會感到驚奇萬分。
完成寫這份手稿之前,我有幸將部分手稿呈現給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過目。
相當一致的,有一種驚訝的回應加上這樣的陳述:
“我期待聽到靈性真理,沒想到這是純粹的科學!” [329]
在我們的談話中,對於生命運作的方式有許多詳盡的敘述。
這些說明大多需要保留在它們原始的上下文裡,
在那兒它們和耶穌的其它訊息有更多的關聯性。
因此,我在這一章所收集的,並不是耶穌對於萬物之組成的全部講述。
反而,我收集的是那些能夠闡明未來科學見解的啟示,
以及那些會促使未來科學見解的重點和發展。
對我而言,和耶穌談論科學最大的收益是:見證他對科學的精通,
而科學通常是被排除於所有與上主有關的主題之外。
在科學的殿堂裡,神學被認定為會扭曲對實相的客觀性,
確實,這在昔日已發生過許多次了。
然而,我們正在學習,感知最細微的層次是沒有客觀性的。
任何人事物都會受到感知的情況和感知儀器的影響。
所以,終極的標準並不是被擅自推定的客觀性,
而是在最大可能的可信範圍內評估資訊的能力。
就在這個點上,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承認與否,
科學已進入神學的領域。
在耶穌教過我的所有事物中,
或許沒有一個比真理的主題與生命的所有領域更相關的。
“科學是真理與實相之間的對話,”他說。
“你有整個宇宙展現在你面前,
但是直到你了解真理和實相之間的重要關聯性之前,
你並不了解科學。”
因為執著於所有權的爭議,
真理的歷史是在一連串的血腥和戰爭中流過的。
然而,已被承諾的是:“你會明白真理,而真理會給你自由。”
當這個深邃的啟示來臨時,
它會以科學發現的形式展現嗎?
它會在科學法則的論文,或一些令人驚奇的嶄新現象中被發現嗎?
或者它會以一種最終的澄清形式展現,澄清“真理的本質”?
我喜歡相信後面的選擇是更有可能的。
我的偏好,因為耶穌以宇宙存在實相為背景的真理本質之教理而增強。[330]
他特別強調說,
“超脫所有你可能創造或相信的個人實相之外,
實相有一個始終如一的基礎,
而這正是上主透過萬物所展現的本質和存在。”
這個實相可以經由
所有內在和外在的感官、所有的情感、每一種科學儀器而被感知。
實相的顯著特性是:它的整體一貫性容許以任何一種感知的方法去證實它。
例如,我們的眼睛、鼻子、和味覺都證實了香甜美味的櫻桃派的存在。
即使你不喜歡櫻桃派,你所有的感官仍然會證實這是一個櫻桃派。
在可信的範圍內,對於整體感知的定論來說,見解是次要的。
這在科學上也是如此,
比較從幾個來源取得的資料,用數學來證實,
就是我們所謂的「證據」的本質。”
“因為,實相是始終如一的、可測量的、不偏不倚的,
而且,萬物一致的可預測本質,持續的履行它的任務,不顧及特殊利益,
你對實相唯一的任務就是:誠實的去體驗、感知、和描述它。
基本的實相對於任何願意如實的靜觀它和與它互動的人,都是可證得的。
若你未能有意識的這樣做,有幾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你被你個人的創造和對於實相的信念禁錮了,
你把它們和真實的本質混淆了。
另一個原因是:實相的浩瀚無邊確實在共同的整體內,容納了許多的變化。
實相始終如一的基礎,是造物主給萬物和人類的平等贈禮。
除了這個關鍵點以外,從某些方面來說,
你了解或領會「你對實相的觀點」和「它們所屬的背景」之間的差異
並不重要。
如果,一個人可以改變實相去符合自己個人的觀點,
然後將它強加在別人身上,自由意志就會被破壞。
“此外,基本的實相並非由知識精英或特權階級所持有,
也不是由他們控制的。
它只能經由體驗、觀察、比較、整合、以及誠實才得以確認。
當一個人擴展生命的能力增強時,他掌握實相的能力也隨之增長。
實相對於任何一個敞開心胸觀察和傾聽的人都是可證得的。[331]
“在另一方面,真理是一個人經由「單純性」
和他能夠掌握生命裡持續循環出現因素的「信心」而得到的完美理解。
真理是意識的廣度與深度,它超越實相,並且將實相昇華為簡單的理解﹗
從外在表象、條件、和受限感知的有限層面,真理釋放你、使你自由。
因此,每個人邁向卓越覺知的道路都是獨一無二的。
真理根植於共同的實相裡,然而它並不是原型的 ( archetypal
)。
真理透過體驗,從一個人的意識裡展現,好像暴風雨後出現的彩虹。
就像「愛」一樣,真理是你本性深處的一部分。
當每一個挑戰和實相的改變在向你訴說「空無」時,
真理是那個你所發現的恆久性。
我常常在暴風雨裡把我的使徒帶到海上,
教他們如何獲得看似不存在的平衡。
這就是真理的道路,而且,它並未與它臻至完美的實相分離。
真理是實相原有的。
上主並未和神聖真理分離,宇宙也沒有和它的真理分離,
我也沒有和我的真理分離,你也沒有和你的真理分離。
“真理和「完整性」相似。
尊重終極「完整性」的概念就是尊重真理。
人類長久以來不誠實的習性使你以為真理是在別的地方,
或是在一個具有完美秩序的先前領域裡被供奉著。
真理是萬物存在活生生的一部分,
是生命意義、確定性、和目的的忠貞提醒者,是你航行時的指南針。
如果,一個人試圖從了悟真理去得到自由,
或許,先承認並允許「了悟真理過程的自由」才是明智的﹗
“將真理從象牙塔中釋放出來。
真理並不在實相之前、制定實相、或取代上主而成為源頭。”
耶穌說沒有什麼比「哲學誤解真理是原型的( archetypal )」
更使我們與實相分離,或更使我們在真正追求真理時分心。
在這情形下,原型的真理只是加放在所有實相後續創造上的僵化概念。
當然,這對我們身為實相的共同創造者而言,會是對自由意志的終極干擾,
而且,依據耶穌所言,這和神性的所有原則相互對立。
成長會是無法想像的,天真的感知也是。[332]
關於科學的步驟,耶穌說:
“實相是你開始的地方。
真理是你透過觀察恆久模式之後所提取的。
真理是圓滿的理解那些已證實為
對生命是可行的、有用的、和進步的一切。”
在提出我們的科學討論前,確立這些優先順序是必要的前言,
因為,據他說:
“對真理的誤解和誤用,比所有其它因素合起來更延緩科學的進展。”
他對於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作了以上的陳述。
在「分離邏輯」的制訂過程中,他認為柏拉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柏拉圖理論的形成,是經由假設:
「理想」是原型的,而「實相」是脆弱、不完美的替代品。
儘管柏拉圖的推論巧妙華美,以及他神秘洞察力的知識深度,
柏拉圖的哲學對西方科學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它也為某些誤導的假設提供了「知識上」的助力,如:
屬於完美的造物主,因為不完美實相的濃厚密度,而與「這些被造物」疏離。
獨立於實相之外而產生的概念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不尊重實相而制訂的概念,會對進展和真實的可用性造成負面和停滯的影響。
耶穌說:
“理想主義哲學的問題是:
它把真理視為一個原型的概念,
而實相以一種略為不完美的形式從真理衍生出來。”
依據這個觀點,實相與理想的配合只是隨機的、大概的、和不完美的。
「知識理想主義」假設:真理是主要的和完美的,實相是衍生的和不完美的。
從科學的觀點來看,
這種探討宇宙的方式有兩個致命的瑕疵。
第一,它會因為對宇宙的偏見而抵銷了客觀性。
第二,預期實相的不完美,變成草率觀察、不實報導、和自私辯護的藉口。
當分歧被視為是可預期的誤差,
因為某些被贊同的「僵化概念」而可以被忽略時,
第二個致命的瑕疵就變得特別明顯。[333]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的戰爭是因為:
兩個或更多的僵化概念之間無法解決的衝突而引起的。
過多的能量、智力、
和時間也被浪費在找尋一個可控制所有人的真理的徒勞之舉上。
“在這樣的追尋中,一個人已完全遠離了真理的道路,
因為,真理是在那曾經只有衝突的地方,
為生命帶來意義與平衡之恆久不變的要素。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而這條道路在天堂和地球上都是一種滿足與成就。
然而,被歌功頌德的知識有著容易使人滑落的高岩,
只會帶來落入分離的危險。
“真理不是原型的。
實相是基本的﹗
上主是原型的!
真理是經由體驗真理的不變性以及真理帶給生命的平衡力量,
而被證得之理解上的成就。
“這是結合上主與科學的一個方程式。
因為,它也修正了科學的步驟,用客觀性去探討實相,並從中萃取真理。”
接著他補充說,
“先假設一個真理或理論為一種理想化的概念,
然後從實相中榨取適合證明這個理論的證據模式,
這是不正確的科學步驟。
科學的目的是去證實實相,而不是去證明理論﹗
在浩瀚無邊的實相裡,
如果你能省略夠多的證據,並且容忍夠大的誤差範圍,
你永遠可以找到一個相配合的理論。”
他補充說,以理論為主的科學,
將無法避免的導致「無神論」的概念,以及「排放有毒廢物的工業」。
當他那樣說的時候,我心裡也想起,
可能有控制的動機,驅使科學努力去證實理論而不是實相。
理論代表了「智慧財產權」。
因此,任何來自「智慧財產權」的淨利都會有同樣的專利權﹗
如果,實相是上主賜給萬物的平等贈禮,
那麼,確認實相會是對我們共同財產的一項貢獻。[334]
今日在科學上,仍然可以看到錯誤的步驟,雖然它正在消失當中。
一個多世紀以來,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已逐漸式微,
因為科學性的思維,現在正直接面臨實相。
如果不是直接正視實相為最初存在的嶄新觀念形成,
沒有任何一個二十世紀的重大突破會是可能的。
然而,這並不是從二十世紀才開始的。
和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相比,
亞里斯多德派的哲學是大自然為「真理之母」。
依據這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言,
真理是從最初沒有偏見的實相經驗中被萃取出來的。
實相是我們理解的基礎,
而仔細的研究它,會提供一個對「大自然」更精確的描述。
在過去,實驗派的科學家,從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中,汲取他們的方法,
而理論派的科學家,則傾向於從柏拉圖的理論中,獲取他們的方法。
在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之後,
理論派和實驗派各分支的科學家,發現他們之間的分界線幾乎消失了。
當客觀性和科學的超然正在提昇時,理想主義卻如同雜草般被謹慎的拔除了。
因此,當理想主義被排除時,把上主包含在科學之內的哲學假設也被去除了。
在學術團體裡,對於「神性」極度緘默,而「無神論」則為至高的主流。
然而,由於「矛盾」的奇妙本質,
在理想主義被去除之後,上主的實相反而可以被看得更清楚。
西元一九六五年,科學已跨越了「無極」的門檻
〜同時在微小的粒子物理學領域,並廣泛的在銀河系的探索。
深遠浩瀚、不可抑止、相同於萬物臨在的實相,不可能會有更純淨的昇華!
從一九六五年起,有「超自然」含義的重要科學文獻開始出現,
起初像是涓滴細流,後來是顯而易見的流水,而現在則成為小河溪流。
在科學文獻裡,甚至偶爾提及上主的概念。
這當然是指秩序的最高主宰,
因為在科學的領域裡,奇蹟的上主仍然不被承認。
經由解釋「帶我們回歸上主,是真理的功能」,
耶穌幫助我了解這個發展中的趨勢。
如果它帶領我們回歸上主,我們可以認定它是真理。[335]
他的解釋並不是邀請「神學」回頭介入「科學」的步驟。
那會導致像柏拉圖式理想主義一樣的錯誤思想。
了解的關鍵是「上主和實相是不可分離的」,
若是如實的觀察實相,
所萃取的真理最終將會增進我們對上主和宇宙的了解。
這些真理可以被用來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當我們導引這些真理回到這個世界,
我們就可以把它們和理想結合,以塑造更美好的生活品質。
下面的圖解顯示「真理在生活上實際的應用」。
對於此圖,他解釋,
帶我們回歸上主的「真理」是神聖的,
而那些使我們能建設一個更美好世界的一切,代表了「理解」的實際應用。
身為一個畫家,看到他降低理想主義的聲譽,我有點兒沮喪,
因為,在「美」和「理想主義」之間有一種聯想,是我的專業所原有的。
所以,我想要知道「理想」和「美」是如何在事物發展過程中配合的。
他解釋,「理想」和「美」是真理的不同層面,
經由感官而被感知,經由「心」的專注而進入和諧,以及增進生命的模式。
真理屬於生命的所有領域〜不是只屬於科學。[336]
“科學正確的沿著一條線向前,
從「最初的實相」到「實用的真理」,然後進入「實際的應用」。
將「理想主義」引介到科學界裡通常是有益的,
但是,僅止於「完美應用」的觀念和定義它們原本的特性。
巴克敏斯特 · 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 的成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他採用正統的工程學原理,並且透過理想主義的昇華使它們更完美。
(譯註:Ch13-p337)
“還有另一個「理想」與科學相關的情況。
然而當我這樣說的時候,我希望你會了解,
我絕對不是指把「理想」強加於科學上。
那會像追求原型真理一樣的無益和退步。”
“在此時此刻,科學仍然是外在導向的,並且由客觀的標準駕馭著。
對當今科學步驟的水準而言,這是正確且必要的。
科學正處於躍升至「真理是什麼」的更宏偉定義的起點上。
到那時,「理想」對於科學將呈現一個嶄新的意義,
而且不會有「理想」偏離實相的危險”。
帶著些許的猶豫,我問: “如果你告訴我那個更偉大的真理,我會了解嗎?”
“會,我想你會了解,因為身為一位畫家,你已經在你的工作中運用它了。
事實上,這個更宏偉的真理首先會經由像你這樣會展示它的力量的人們,
在科學領域之外被感知和運用。”
“那麼,它是什麼呢?”
我懇求。
“真理的最終極條件是:內在和外在合一的那個點。
無論你多麼徹底的研究和觀察情境的外在因素,
在你定位內在的動力,以及它們和外在的關係之前,
你並不知道完整的真理。
依此類推,無論你多麼的了解內在 ;
除非你同時了解它對外在的影響,否則你並未擁有完整的真理。
隱藏和外顯的宇宙是一體的。
在隱藏和外顯之間那個完美的靜止點上,有一個高度同步性的狀態,
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在那裡進入一個「無阻力」的無限潛能模式。
這並不是物質的瓦解。這是它與完美平衡的「原點」同步。
( 他解釋,平衡是高度同步性的完美靜止。) [337]
譯註:Ch13-p337
巴克敏斯特. 富勒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1895.07.12~
1983.07.01)
出生於美國麻州,是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工程師、發明家、思想家和詩人,
他擁有 2,000 個重大發明,比如:短程線穹頂建築,是用三角測繪工具建築而成的。
富勒宣導有關技術與人類生存的思想,他稱這種思想為“dymaxion”
~ 以最大限度利用能源、以最少結構提供最大強度、以最少能量做最多事情,
他所做的任何設計都是按照這種理想。
富勒設計的 dymaxion 房子不需要很多的成本,
它包括了人們在此生活所需要的任何東西,
能源來自太陽,水是清潔的,而且是可重複利用的。
富勒把我們這個星球稱之為“地球太空船”,
人類是地球太空船裡的太空人,以每小時10萬公里的速度環繞著太陽旅行,
人們必須聰明的、有計劃的、重複的使用地球所提供的自然資源。
只有當人們知道如何正確運行地球時,才能使人類倖免於難。
富勒是環保意識的先鋒,後來許多環保建築的靈感源自於他的設計理念。
了解「原點」( zero point ) 並不是「空無」。
它是「無極」的一個名稱。
擁有這項知識將會為自然科學做到,就像「零」( zero )為數學所做的,
〜擴展它的潛能,超越所有界限。
高度同步性是你們視為理想的模式、律動、比率以及和諧的終極來源。
這項知識將會賦予「理想」的概念嶄新的價值和意義,
但是,在這個點,人們也會了解「理想」是隱藏在宇宙內部的,
不是頭腦所產生的樣本被強加在宇宙的外部。”
然後他堅定的看著我說,
“頭腦 ( mind ) 無法創造真實的理想。
頭腦是衍生的,不是起因。
頭腦是從同一個會讓你以為是它創造的理想狀態中被衍生出來的。
這類混淆的原因是:在高度同步性的狀態裡,因和果是相同的。
當「覺知」從那個神聖的點分離時,因和果被視為是互補的。
頭腦以它典型的兩極性,記錄了結果,
同時也選擇記憶它自己為起因的要素。”
他已經預料到我下一個問題:
“是的,有一個「宇宙思維」( universal mind
),
它儲存了最初起因的所有記憶,並監測它無限的潛能。
它不像個人的頭腦會混淆因果而運作,
因為它從未離開高度同步性的狀態。”
在我們許多的談話中,這是唯一的一次他提到「宇宙思維」。
或許,需要說的一切,都包含在這個句子裡了。
我喜歡想像他是在轉移我的注意力,
以避免我的頭腦利用這題目來增強自己。
他總是輕輕的把我的注意力帶回「神聖天心」的更偉大智慧。
事實上,他經由提醒我:「神聖天心」是每一個人內外合一的點,
來總結我們這部分的談話。
“這個點是你個人真理的所在。
在「神聖天心」裡有比任何頭腦所能理解的更多智慧。” [338]
他那天早晨的訊息充滿了成熟的科學蘊涵,
而我選擇在安靜繪畫時思索它。
那天稍後,我們回到宇宙實相的主題,
而且我渴望更深入的探討這個主題。
我想要澄清並探索:為何「因果」不是宇宙的基礎,
反而是擴展的現象所衍生出來的表現形式。
如果在高度同步性的「原點」有完美的靜止,
那麼,「因果」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呢?
他解釋:
“完美的靜止是完美的平衡:萬物從這神聖的當下展現成形。
但是,這不是停滯的、或無生命力的靜態。
它充滿了交流,這是經由整體的不同部分,認出並回應彼此,而產生的。
在這狀態裡,互動的可能範圍包括:
所有局部相互支持的單純和諧;
以及密度可能因為不協調與不和諧的狀況而累積。
當這情況發生時,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需要用來保持和諧。
這就產生了「因果」,
因為這是宇宙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互動和再平衡的方式。
三種互動的模式,都同時存在於宇宙中。
在完美的「靜止」裡,有著完美的「同步性」。
在「分離」的極端,「因果律」盛行。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相互共同性」是生存的趨勢。”
當他說話時,我記起那偉大的三角形,它包含了「愛、金剛微粒、和靈性」,
於是,我開始想像他曾清晰表達的那個完美和奇妙的整合。
他解釋,「愛」是那個源頭〜那個供給萬物生命和能量的力量。
「金剛微粒」是真正無法分割的微粒 (原子的原意) ,
而他有時候稱它們為「無極微粒」。
它們構成了萬物共通的、普遍的形體。
關於「靈性」,他說道:
“只有一體靈性,是所有萬物連續且不可分裂的母體。”
「靈性」在萬物之中、環繞著萬物、與萬物同在、而且屬於萬物。
萬物是不可分離且不可分割的,而「靈性」無處不是。[339]
這是終極的連結,真正的「統一場」。( 譯註: CH13-p340-1 )
二十世紀科學界的發現和假設已導向一種視野:
關於宇宙原有的秩序、創造性的過程、以及回應秩序之「充滿活力的持續改變」。
基本上,萬物在目前已被視為一種持續性潛能的流動,
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展現為分離的物質。
「統一場」的概念在科學界有許多的爭論,也因此,
我問耶穌:“「奇點」是一個正確的概念嗎 ?“ ( 譯註:CH13-p340-2 )
“不是在微粒的領域裡。
由於「一體靈性」,以及萬物高度整合、同步的本質,
是有一個「奇點」的面向。
它只有在提到「同一體」時是有意義的名詞,
可是,在提到分離的微粒或點時,就沒有意義了。
「奇點」是「高度同步性」的功能,
它可以壓縮萬物的任何或所有部分,成為無限潛能的單一狀態。
從分離的面向來看,絕對的「奇點」是不存在的。
物質存在的律法是不支持分離的。”
現在很容易理解,唯有藉著去除我們的分離概念,我們才能瞭解相對論的領域。
顯然的「一體靈性」的概念,是神性與實用性之間重要的界面。
但是,繼續困擾著我的是有關「愛」的問題。
「愛」的力量如何延伸到粒子物理學的領域?
他重複說了許多次,
“「愛」永遠是首要的,因為「愛」呼喚萬物聚合在一起。
「愛」促進了合一。
「愛」結合了微粒,並組成了關係。
這物質的媒介是「磁力」。
這力量應用於物質存在則是「壓縮」。”
經過了數天和許多的對話之後,
他才願意將「愛」的本質揭示為物質的力量、創造的源頭、和造化的維持者。
他經常提醒我,他所指的力量並不是親切關係的甜蜜,
世人們最常視為是「愛」的那種「巧克力和玫瑰」般的情感。
這並不是說,這種情感的根源不來自於「愛」的真實力量,
但是,如果多愁善感的情感是我們所了解的「愛」,
我們將會無法解釋我們的生命,更甭說去實現它們了。[340]
譯註:CH13-p340-1
「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ies)
是一種只用單一「場論」就可以允許所有種類的「基本相互作用」之間的基本粒子,
在同一原則之下,可以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的理論。
「統一場論」致力於數學、物理學、以及在「物質結構和組成」之理論上的統一。
這個名詞首先由「愛因斯坦」提出,在他生命最後的三十年都專注於證明這個理論。
雖然他尚未完成,但他相信:總有一天有人會成功的證明它。
譯註: CH13-p340-2
「奇點」( singularity )
「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點,
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點」失效。
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在「大爆炸」之前的初始狀態是「奇點」。
「時空奇點 (引力奇點) 」即「大爆炸」的起始點。
宇宙(時間-空間) 是從這一點的「大爆炸」後而膨脹形成的。
另一種被「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奇點類型,是在一個「黑洞」的內部:
任何一個恒星在向中心點塌縮會形成「黑洞」,
在其內部會形成一個被事界 (event horizon)覆蓋的「奇點」,
導致所有物質都流向一個點。
耶穌總是以一種非常神聖和崇敬的方式訴說「愛的力量」。
然而,「愛的力量」有一種科學成分,最適合在這章節裡分享。
我現在以最深的敬意和感恩分享這奇妙的訊息。
“如果你想要以科學的方式思索「愛」的功能,
把它想成是一個逆轉的傳遞
〜當第三個穩定因素出現在兩個互補力量的作用點時,
兩個互補力量會交換模式,而且一個變成另一個。
這是原始的「磁力」與「壓縮」。
這是在所有原始微粒與能量之間進行的功能。
在有機生命裡,DNA被組成來傳導這複雜且神秘的功能。
這也是個似非而是的祕密,
它優先、取代、超越、以及調和所有架構的模式,成為簡單的流動性。”
稍後,他更仔細的解釋這訊息。
“這原始的「愛的力量」之內具有
「自我覺知、自我認知、和自我對話」的功能。
這會是真的,不管你稱「愛」為「自性」或「能量」。
你可以稱它為「真我」的力量。
透過內在的交流,「整體」開始覺知到它多變的可能性。
潛能的差異性被建立,而且它們的作用也開始了。
同時,有一種保持與一種釋放的作用,
這顯示了「恆定中心」的臨在,對活躍的可變物而言,它中立的存在著。
對於「壓縮」與「擴展」的能量而言,
這個領域可被視為功能性運作的「零點」。
「整體」的外在周邊決不可能被測定,
因為沒有一點是元素之間尚未連結的。
「整體」是以它的特徵和品質而被界定的〜並不是以它的邊界!
然而,它的中心可以被標示為「零」。
從這個點「擴展」的力量,以指數方式倍增其釋放的能量。
同時,透過能量的張力,能量從一個「擴展」的極端被轉變到另一個。
經由這些逆轉,產生了力矩 ( 譯註CH13-p341-1 ),
而這形成了一個磁性的旋轉或旋渦。” [341]
譯註:CH13-p341-1
力矩 ( torque ) 在物理學裡,力矩是一個向量;
正如同「作用力」導致出物體的運動的改變,「力矩」導致出物體的旋轉運動的改變。
「作用力」可以被想像為一種推或拉所需的力,
而「力矩」則可以被想像為一種扭轉所需的物理量。
當一個物體在靜態平衡時,淨「作用力」是零,對任何一點的淨「力矩」也是零。
直至今日,這些令人敬畏且重要的見解仍然超乎我的理解力。.
然而,他的解釋在創造的其它層面增添了豐富的深度,
那些是我比較容易了解的。
有一個令人讚嘆的見解,已經以各種方式被證明為有用的:
“磁力是原始能量原本就具有的。
既然你是這能量的一部分,你不必刻意去產生或操縱它。
你必須做的是:透過自我的覺察和認知,使你與它的連結穩定。”
這個說明再次加強了「愛」必須被認知為我們自我覺知的基礎的理由!
愛、磁力、和壓縮〜能量的原始起因〜
持續支持我們的生命,即使是在創造展現的遙遠岸邊。
然而,透過有效的技術性界面,
直接使用這些潛能之泉源的能力,仍然超越我們的掌握。
我們目前用來定義我們存在的思維和功能架構,尚未涵蓋這新的領域。
我對於他這個解釋特別感到好奇
〜整個宇宙是被建立在「壓縮」上的,而且這就是能量的律法。
簡單的說,「壓縮」產生能量,而「擴展」釋放能量。
他進一步強調:每一個「壓縮」都產生新的能量。
這引發了一個有關「能量守恆定律」的問題。( 譯註:p301 p302 )
“當能量有一個固定的數量,新的能量如何被創造?”
“透過無法衡量的「壓縮」程度,宇宙的能量被建立起來,
然後它們在巨大的爆炸中被釋放,這爆炸通常被稱為「大爆炸」。
從這巨大的爆炸中釋放出「光子」
〜在被創造的熱力領域裡,「光」代表運動的常數。
透過這「壓縮」的釋放,同時產生了可觀察的距離,
你把這距離視為「空間」,而你把基本模式的形成視為「物質」。
因此,你擁有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
這是創造的一個關鍵點。
透過「爆炸」能量被釋放,
這實際上是「逆轉」它被制定的基本方式。
從那時起,這被釋放的能量維持本身「固定的數量」,
但透過類似的「逆轉」,可以重新產生能量。[342]
因此,所有架構都必須被限制,
而且被建構在能量之原始數量的「逆轉」之上。
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
“存在中最大的架構是守恆能量的「統一場」。( 譯註:詳見p340 )
這個領域是由固定數量的能量所組成,
因為,它是衍生的,並且穩定的被懸掛在永恆裡。
組成它的架構是精確且有限的。
然而,這並不是能量的終點,或是它唯一的供給來源。
「金剛微粒」之自由且無限的領域,經由「愛」而活化,
代表了更寬廣的能量供給,
而且,它可以供給無數次現在與未來的「壓縮」。”
在科學的層面裡,他經常指出這些微粒是「無限的微粒」,
而且,他主張:科學必須在它可以真正了解「金剛微粒」的本質之前,
先面對「無極」的本質與合一的「完整性」。
“「磁力」在「能量守恆」的領域內是以電力產生的。
此外,對於任何特定數量的磁性引力,帶電粒子的同等位移是必要的。
因此,在這建構之內,並沒有直接可利用的磁性潛能作為能量來源。
「原始磁力」的解答並不能在這有限的架構內被發現。
電磁力發生在「能量守恆」的領域內,
但是,有一種更高的磁力作用可取代那些兩極性的組合,
而且是純淨的能量。
在更寬廣的引力領域範圍裡,「磁力」是由「無極」的排列而活化的。
“頭腦傾向於偏好「能量守恆」所提供的解釋,即使它具有諸多的限制。
因為,頭腦在本質上也是與電子和架構有關的。
你們的電腦、實驗、和收集資訊的設備也是如此。
它們全都對電子的優先次序與兩極性有自然的偏好。
我會建議你開始改變觀點。
你可以稱它為「哥白尼洞見」(
譯註:CH13-p343-1 ),
你看,只要人的觀點是「以地球為中心」,
那麼,地球可能環繞著太陽旋轉,就是不可思議的。
在觀點的改變,揭露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運行之後,
朝向銀河系的大門才被開啟。[343]
譯註:CH13-p343-1
哥白尼 (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2.19-1543.5.2、波蘭人)
是第一位提出「以太陽為中心」〜「日心說」的歐洲天文學家,
在這之前,「地心說」是天主教教會公認的世界觀。
「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其它的星球都環繞著它而運行。
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而是和五大行星一樣環繞著「太陽」這個不變的中心而運行的行星,
「地球」本身又以地軸為中心自轉。
哥白尼於1506~1536年間研究並寫作,1543年出版《天體運行論》,
這本書被公認為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
哥白尼的學說改變了那個時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而且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並引起很大的爭議。
最聳人聽聞的事件莫過於義大利神父布魯諾之死。
文藝復興時期,布魯諾和伽利略皆先後公開宣傳「日心說」,
當時的教會認為這理論危及了教會的統治,
1616年,天主教會對外宣稱「日心說」是「錯誤且有違《聖經》的」。
那一年,羅馬教廷把《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
布魯諾(Giordano Bruno, 1547~1600.02.17, 義大利人)
他出版了「無限宇宙論」「Dell infinito Universo e
Mondi」
明白的主張:太陽是眾多的恆星之一,地球亦是行星之一。
更主張人類在宇宙中也不是唯一的。
這種主張與《聖經》起了嚴重衝突。
布魯諾於1592~1600年間被監禁了8年,始終拒絕放棄自己的信念。
1600年他在羅馬百花廣場被處以火刑而逝世。
“就像「能量守恆定律」,( 詳見:p302 譯註:CH12-P302-1 ~2 )
「熱力學定律」與密度的領域有關,能夠產生並回應熱能。
對於那些密度的領域,這些定律在實際應用上是準確的。
然而,「熱力學」有一個致命的限制,阻礙它在邏輯上整合所有的存在。
它定義「能量」為一種物質功能,存在於肉眼可見的系統裡,
這個系統是被孤立於一個無限沉寂的未知背景之前。
它對「無極」的最主要觀點 〜如果有的話〜
「無極」是用來囊括存在中無法被解釋的剩餘物的容器。
這通常被稱為「暗物質」。( 詳見:p144 , 譯註:CH6-p144-3 )
“「科學」並不是唯一犯了「分派未知於分離區域」之過錯的學科。
許多「宗教」也將上主局限於遙遠的「過去」與永恆的「未來」,
把「現在」留置於物質考量的控制之下。
就「上主安住於神聖的當下」而言,這真是圍堵上主的沙包啊!"
這使我們更容易理解:
為何如此多的人似乎對宗教了解很多,卻對上主知道得很少。
“把宇宙定義為一個物質與能量的宏觀系統,
孤立於一個無法知曉的陌生領域,或「暗物質」之前,
創造了同樣的「沙包」圍堵「無極」。
此外,它將「同步性」和「高度同步性」排除在科學原則之外,
並且,把「壓縮」的主題限制在熱力學「碰撞與爆炸」的公式裡。”
“數字呢?"我問:“我們運用的科學,是以數字運作的。"
“用來描述「無極」和「原始能量」的數學,在本質上是有角度和比例的,
因為只有比例和比率可以看透「無極」的本質,
並且將「品質」轉換為可能的「數量」。
角度的比例會分解為「0」,用來標示共同源頭點 (或基礎) ,
這個點提供了無法確定的潛能。
“「無極」的潛在領域是一種基本的實質,
因為它不偏頗、全方位、不變、和永續的本質,
它可以精確的被稱為「靜態」。
然而,雖然它是不變的,對於來自於它的一切,它卻能提供無限的改變。[344]
不要誤解「靜態」這個詞是指
一種不動的、潛能不變的、無生命的、固定的本質。
存在的基礎在它恆定的本質之內是相當有活力的。
為了運行與生命,它包含並呈現給宇宙團體一種無法計量且無限制的潛能。
它是「愛」、「金剛微粒」、和「靈性」之完美的、未成形的混合物。
“你必須了解,這個基礎的作用力永遠不能被架構或絕對數量所定義,
因為,它先於架構的領域而存在。
然而,它的潛能可以被了解和運用。
它的靜態提供一個基礎,給波動中的潛能以及對潛在力的「壓縮」或推進。
這類潛能活化那些可經由角度和比例而被定位、預測、和影響的旋渦。
然而,這些並不是肉眼可見的系統,
各自飄浮於一個更廣大且無法定義的領域裡。
這個基礎是非常單純的,而且,在本質上,是所有其它連結的網絡。
當微粒和其它元素與這個基礎協調一致時,
在趨向「零」的方向,有一種持續增加的「單純性」,
在遠離「零」的方向,有一種持續增加的「複雜性」。
“在物質的維度裡,並沒有「奇點」。
有關這基礎的趣事是:
因為無法定義,它可以是供應「奇點」功能的統一力量,
而不必在微粒的意義上成為一個分離的「奇點」。
無法定義之事物的最奇妙處是:
它有適應情境需求的能力,卻不受限於需求。
一個好的開始可能是去了解:幾乎所有的一切都是「空間」… "
在他能繼續說之前,我插嘴了。
“在物理科學的項目裡,什麼是最重要且需要改變的觀點呢? ”
“「能量」等於「質量」。事實上,「能量」是「潛能」。
愛因斯坦的方程式的完美在於這個事實:( 譯註:詳見 p401 , CH15-p401-1 )
它被寫為「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常數」的平方( E= mc2 ),
而不是「能量」等於「質量」( E=M )
( 受限於「光速常數」的平方 )。
你可能認為這差異太微小,並不足以在意。
但是,我向你保證:
它等於是用「地心說」與「日心說」來解釋你們的太陽系時產生的差異![345]
( 譯註:詳見CH13-p343-1 )
「能量」是「潛能」被壓縮為某種微粒物質。
「能量」是由數量、常數、品質所組成。
愛因斯坦在方程式中將「能量守恆」領域裡的「能量」底線係數隔離出來。
「質量」提供數量,「光」提供常數,而「平方」定義了品質。
在一個「能量守恆」的領域裡,複製與抑制是「品質」。
E= mc2 (「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常數」的平方)
在宇宙裡是恰當的,因為它給予三個因素同等的重要性。
“你看,「能量」是一種在維度之間和在定位之間的「潛能」。
許多衍生自「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推論傾向於強調受限的假設,
也就是:「能量」與「質量」相當,而「質量」施加「萬有引力」。
這類思維背後的原始驅動力,是去發展最廣泛、最可行的宇宙定義,
以便在「能量守恆」的領域裡產生最大的財產控制效果。
“哥白尼 ( 譯註:CH13-p343-1 ) 在他的時代也面臨同樣的兩難困境。
地球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凡是控制地球的人,也期望能控制宇宙。
財產的控制是每一個古代征服者背後的驅動力。
伽利略由於他的理念而被迫害 ( 譯註:CH13-p346-1 ),
因為,它們使得這類雄偉的夢想成空。
這也是許多人類潛能的解放是源自於它們的原因。
“一旦人們理解了能量是由數量、常數、和品質所組成,
那麼新的理論將會出現,
可以被應用在「能量守恆」領域之內和之外的許多情況裡。
有了這了解,「無極」的狀態就會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項揭示之前,我猶豫是否該表達我對「空間」和「無極」之間的混淆。
現在似乎必須問了,
“「無極」是否可以用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的術語解釋? ”
“不可被定義,但是可以解釋,”他回答。
“除了相當巨大之外,「無極」也是同步的、具有品質的。
它存在於「空間」裡,但是不被「空間」所定義。”[346]
譯註:CH13-p346-1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義大利人),
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學說。
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現代物理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
1610年,出版《星際使者》,公開支持「日心說」之後,
他開始受到一些哲學家和天主教教士的激烈反對。
1615年,伽利略受到羅馬宗教法庭的傳訊,被迫承認自己錯誤。
1616年,天主教會對外宣稱「日心說」是「錯誤且有違《聖經》的」。
1632年,出版《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1633年,受宗教法庭的審判。被指控「反對教皇、宣傳異端」的罪名,
並接受無限期在家監禁的處罰,直到教會滿意為止。
1638年,出版《新科學對話》。
1642年,逝世。
1741年,伽利略被正式平反,教皇本篤十四世授權出版他的所有科學著作。
1989年,教宗約翰保祿二世發表意見『對伽利略進行宗教審判是錯誤的』。
他的回答有我所期望的全然單純。
但是,我仍然不了解在物質世界微粒內的「無極」。
“嗯,仔細想想。 兩個微粒各自以「光速」朝相反方向行進。
如果,你看待它們起始的位置為一個固定的「地心的」質量,
微粒將會被證實是持續以「光速」行進的,
因為在「質量」上,「光速」是運動的「常數」。
然而,你可能察覺到在兩個背離的微粒之間,有另一種連結,
那是一個「平衡點」,不是歸因於它們的起始點,
而是由它們共同的推動力所形成的。
這個點可以被指定為「零點」,
從這個點,它們就可以被觀察到是以兩倍的「光速」擴展的。
那麼這兩個原始的微粒可以碰撞與活化更多的微粒,使這步驟多倍數增加。
這是透過「品質」的傳遞與複製作用而完成的,
與任何「數量」因素或「常數」相互依存。
關鍵是「零點」,從這裡「無極」的角度可以被擴展。
由於這個緣故,宇宙的創造是非常迅速的!”
當他說這些話時,某件事情使我想起「混沌理論」。( 譯註:CH13-p347-1 )
“是的,在對「同時發生」及「品質複製」的認知上,
這理論代表了某種進步,
因為,「無極」是透過「品質的相似性」「同時」傳遞潛能。
然而,在每一個混沌的情況裡尋求一個「常數」,並不會得到豐碩的成果。”
這是他提供的兩個「無極」的例子。
“「角度」表達了「無極」的「品質」,
因為,角度不就蘊涵了無限延伸的意義嗎?
無限的數量以「半衰期」趨近但是未曾達到「零」的級數方式,
成比例的進展。” ( 譯註:CH13-p347-2 )
“「常數」是一個絕對的數字嗎?”
“在終極的意義上,不。
常數是一個要素、維度、潛能、或是點,在特定的環境背景裡維持不變。
每一個「常數」都是平衡的指標
〜所有在這環境背景裡的變化與加速,從這個點出發,
而且,經由這個點它們可以被衡量。 例如:「光速」。
愛因斯坦在觀察「光的常數」時所展現的卓越才華在於:
他是第一位證明「運動中的平衡是一種能量的常數」的人。[347]
譯註:CH13-p347-1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滋(E.Lorenz)提出混沌理論,
是研究「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下表現出的「混沌」現象的理論。
主要理論為:
在「混沌系統」中,
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
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譯註:CH13-p347-2
半衰期 (half-life)
是指某種特定物質的濃度降低至原來數量的一半所需的時間,
半衰期是研究反應動力學的一個容易測定的重要參數,
只有一級反應的半衰期是恆定的數值。
常見的一級反應有:
放射性核素的衰變、一級化學反應、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等。
半衰期次數 |
剩餘的量 |
0 |
100% |
1 |
50% |
2 |
25% |
3 |
12.5% |
4 |
6.25% |
5 |
3.125% |
6 |
1.5625% |
7 |
0.78125% |
... |
... |
N |
100%
除以 2的n次方 |
... |
... |
註:趨近但是未曾達到「零點」的級數方式
事實上,整個銀河系處於動中的平衡。
若找出可依據的點或不同的平衡點,你便能找出「常數」。
“這項領悟可能看起來很簡單,
但許多有待依靠它的發現,現在仍被禁止或忽略,
由於人們誤將「平衡」聯想為停滯的、不動的「死亡點」,
在那個點,活動、生命、和作用是相當於中止的。
這聯想是來自於觀察架構裡的「平衡」
〜例如:蹺蹺板的支點、輪子的中心、或是靜止物體的慣性。
“真正的「平衡」是充滿活力、互動、和同步性的。
即使它的「不變性」對於周圍的可變物代表一種「靜止點」,
它卻產生最大的潛能。
(他咧嘴微微一笑,並且提醒我,
為了能自在的處於線性架構領域之外,我必須習慣於那似非而是的說法。)
去穩定可變物是「常數」的作用;( 譯註:CH13-p348-1 )
因此,把它看成一個凍結的絕對數將會是一項錯誤。
偶爾,一個「常數」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以致於它可以被標示、衡量、和分配一個數值,
就像「光」的例子一樣(演繹推理)。( 譯註:CH13-p348-2 )
然而,一般來說,
「常數」必須透過變數領域裡的互動因素而被隔離(歸納推理)。”
我需要關於「零點」的些許澄清,所以我問他:
“「真空」是能量與空間的一個層面,或只是一個假設的情況 ? ”
“以上皆是。
它可以是一個「空間」、一個具有無法察覺之波動的「能量場」、
一個擴展潛能範圍之內的起始點、或是一個「零」質量的「平衡點」。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零點」被定義為一個主要的「常數」,
它是「高度同步性」的完美靜止(
終極的平衡 )。( 譯註:p339 , p299 )
「零點」為所有其它「常數」的力量背書擔保,
例如「光速」,它被分配了特定的數量。
如果,最終極的「常數」不是「零」,
那麼,被引用於可變的情況時,被分配數值的「常數」將不會有效。” [348]
譯註:CH13-p348-1
常數( constant )
物理常數
指的是物理學中數值固定不變的物理量。
物理常數有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真空光速、普朗克常數、萬有引力常數等等…。
它們被假設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刻都相同。
數學常數
一個數學常數是指一個數值不變的常量,與之相反的是變數。
跟大多數物理常數不一樣的地方是,
數學常數的定義是獨立於所有物理測量的。
著名的數學常數,例:圓周率:3.14159
譯註:CH13-p348-2
光速 ( the speed of light )
即光波傳播的速度。
真空中的光速等於299,792,458米/秒,(光線從地球到月球僅需 1.28 秒)。
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常數,符號為c(取自英語的常數constant)
c不僅僅是可見光的傳播速度,也是所有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沒有任何物體或資訊運動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
“這個事實非常類似於另一個真理,
那就是在「壓縮」的終極狀態裡,所有的阻力和物質都會被分解,
因此,「高度同步性」的狀態是可能的。”
我看起來一定是一臉困惑的樣子,因為,他親切的進一步說:
“你並不需要在此時了解這是如何運作的。
重要的是,你了解「能量」與「潛能」相等,
並且,知道「潛能」是由數量、常數、和品質所組成。
無論「常數」被分配到什麼數值,它從那呈現於所有現象裡之
「高度同步性」的「零點」汲取它的穩定性和平衡。
“為什麼這看起來那麼難呢 ?”
他嘴巴笑得好開,就好像他事先預料到分享大秘密的愉悅。
幾乎是以耳語的方式他透露:
“因為,「高度同步性」隱藏了它自己。
以「同一體」的語言而存在的一切,無法從外在被觀察。
就像「真理」一樣,你必須親自體驗才能了解它。”
縮回到我自己的靜默裡,我繼續畫畫。
另一天,傍晚時分,
我感到有點兒疲倦,而他建議我走到後院去,並且看一下太陽。
太陽即將西下,而且亮度剛好是我可以直視的。
即使,我只是對它迅速的一瞥,就有一種很放鬆的效果。
回到畫室之後,他問我是否享受我的「無極」之旅,
並且附註說,既然我已被「重新充磁」,我的集中力應該會更強。
“你的意思是太陽是有磁性的 ?”
“它是以一個強而有力的「壓縮」旋渦開始的,
而現在,它是遍佈太陽系的一個磁性力量。
太陽是由氫氣「壓縮」產生的電子所組成的。
這些「壓縮」產生的熱點燃一連串的熱核反應,
最終導致今日你所見到的結果。”
〔最近我很高興收到一些在這解釋上的佐證。
一位朋友轉交給我一份剪報,標示著發行者華盛頓報及「發行日」。
《天文學家發表太陽電毯的磁性》
“天文學家昨天(1997年11月5日) 宣佈他們解開一個55年的迷惑:
為什麼太陽的外部比內部更熱數百倍? [349]
他們說答案是:
太陽是由一種相當於電毯的東西所環繞,以便在酷寒的太空中得以保溫。
然而,這電毯是由磁力產生熱能,而不是由電力產生。
史丹福洛克希德太空研究所 (the
Stanford-Lockheed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
國際研究小組的組長艾倫泰德( Alan Title)博士稱它為「太陽的磁性電毯」。
大約有50,000個磁性斑點分佈於太陽表面,
持續從內部向上噴出一種熱和能量流到「日冕」裡,( 譯註:CH13-p350-1 )
最遠可達到太陽的大氣層。”我盼望有許多其它印證來臨的日子。〕
他有關太陽磁性本質的解釋激起了我的興趣,
我想知道是否這磁性的運作過程也與「黑洞」有關。( 譯註: CH13-p350-2 )
我很好奇是否「黑洞」就是一種具有驚人胃口的地方,
在那裡,物質與能量完全崩縮,並消失進入無限的密度!
他咧嘴而笑,並且說完全崩縮的物質是不可能的。
帶著一個大大的笑容,他繼續說:
“這些「旋渦」並不是死亡的工具。它們大多數是誕生的工具,
而最終會獲得足夠的質量轉化為恆星,或是宇宙物質的其它結構。
事實上,目前被科學統稱為「黑洞」的是三種不同的現象。
當人們更加了解「無極」與「真正的靜止」時,
這三種不同的型態將可更明顯的區分。
“第一個,是能量網柵的破裂,
它們暴露了「真正靜止」的驚人力量及其產生磁性引力的能力。
這些是新生的領域,而且可能成為未來的恆星。
“第二個,是巨大成熟的「旋渦」,
它們成長得非常迅速,以致於轉變為龐大的能量泉源,
卻從來沒有完全固體化。
這些是巨大的類星體, (譯註:CH13-p350-3)
它們對周圍的一切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所影響的距離可以像一個銀河系那麼大。
“第三個,是崩縮的「能量場」,
當一個老化的星球失去了它的保持能力,以致無法將環繞它周圍的物質、
能量、時間、和空間保持在一個平衡運行的系統裡。
這和年輕巨星的熱核崩縮形成「超新星」是不一樣的。
因為,在這情況裡,
雖然磁場對於附近的能量和物質繼續產生強而有力的影響
〜但是,沒有一個它自己的行星所提供的平衡系統。
這並不是崩縮的物質,這是一個崩縮的「系統」正趨向無限的密度。” [350]
譯註:CH13-p350-1
日冕 (Corona)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厚度達到幾百萬公里以上。
日冕溫度有100萬攝氏度。
在高溫下,氫、氦等原子已經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質子、
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
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
以致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重力束縛,
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
日冕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看到,其形狀隨太陽活動大小而變化。
譯註:CH13-p350-2
黑洞 (black hole)
是根據現代物理理論和天文學理論所預言的,
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
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
發生「引力塌縮」而形成。
黑洞質量是如此之大,它產生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
以至於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
就連「光」也逃逸不出來,故名為黑洞。
歷史上,法國物理學家拉普拉斯曾預言:
「一個質量如 250 個太陽,而直徑為地球的發光恆星,
由於其引力的作用,將不允許任何光線離開它。
由於這個原因,宇宙中最大的發光天體,卻不會被我們看見」。
譯註:CH13-p350-3
類星體(Quasars,Quasi
Stellar Object)
是一種新發現的銀河系以外的星體,
發現類星體被譽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許多證據顯示,類星體是活動星系核(AGN) 的其中一類。
它們的特徵是:異常明亮、有非常大的紅位移值、有快速的光變、
有很強的發射線、往往伴有噴流現象、四周散發著巨大的能量。
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在星系的核心位置有超大質量黑洞。
科學家透過計算發現,
類星體的輻射功率遠遠超過了普通星系,
有的甚至可以達到銀河系輻射總功率的數萬倍。
雖然類星體在光學望遠鏡中看來如同星點狀,
但這些天體實際上是幾十億光年遠的明亮星系核心
2001年,美國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們發現了
由18個類星體組成的類星體星系,
這是目前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類星體星系,距離我們大約65億光年。
當他說話時,一切似乎如此單純且如此莊嚴宏偉,
以致於我只能對於宇宙的浩瀚潛能感到驚奇。
透過他的眼睛,要看見存在於一切萬物裡
永無止境的「擴展和壓縮」型態是如此的簡單。
再也沒有比我們對於物理特性所作的最後一個詳細討論,更加深刻顯明的了。
他使得「 黑洞」這個主題如此的容易,
以致於我忍不住要問另一個宇宙的詭異因素〜「反物質」。
「反物質」是不穩定的東西。(譯註:CH13-p351-1)
每當「反物質」與「物質」碰撞,它們相互抵消對方,爆發出巨大的放射線。
「反物質」的粒子,剛好與「物質」粒子相反。
“「反物質」與「物質」都是從「純能量」同時被創造出來的。
它們的關係的關鍵在於:「反物質」代表「能量」不可壓縮的層面。
在高度壓縮的場域裡,「物質」聚集成為密度,而「反物質」則離去。
為了使「物質」可以透過「質量」的聚集而存留,它們的分離是必要的。
只有當兩者再次相遇時,所有的「能量」才能從「質量」當中被釋放。
當「能量」的兩種原子價觸碰在一起,
所有「物質」的「壓縮」都會被釋放為「純能量」。
“當「純能量」被創造時,它分裂為兩種潛能,。
〜一種潛能回應「壓縮」,而另一種則不回應。
這在架構的觀念上並不是一種完美的對稱性,
因為,「物質」同時包含正、負電荷,
而「反物質」會形成微小的、臨時的「質量」聚集。
但是,它們的互補作用卻是一種動態的平衡。
通常,這兩種潛能並不主動的相互牽連。
事實上,它們因為天生會彼此忽視而被保護,直到有一種情況發生,
當「壓縮」非常的密集,以致於製造出一個「能量守恆」的領域,
這主動排斥了「反物質」。
企圖排除「反物質」正是那吸引它的觸發點,
因為,「反物質」是容許「物質」最初形成的主要原因。
「企圖排除」產生了「吸引力」。
「吸引力」產生了「壓縮」的釋放。
有時候,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爆炸。
這就是宇宙永恆的律動!“
[351]
譯註:CH13-p351-1
反物質( Antimatter )
「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
「反粒子」是相對於正常粒子而言的,
它們的質量、壽命、自旋都與正常粒子相同,
但是所有的內部相加性量子數(比如電荷、重子數、奇異數等)
都與正常粒子大小相同、符號相反。
「反物質」和「物質」一旦相遇,
就相互吸引、碰撞而100% 轉化為光,並釋放出的巨大的能量,
反物質倘若能製造出來的話,
也需要用磁場或重力場等某種特殊手段約束在真空環境裡,
反物質無法在自然界找到,
除非是在稍縱即逝的少量存在(例如因放射衰變或宇宙射線等現象)。
這是由於反物質若非存在於像物理實驗室的人工環境下,
則無可避免的隨即與自然界的物質發生碰觸並湮滅。
儘管,人們已經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為數眾多的反原子,
然而,目前在自然界中尚沒有發現反物質。
1997年4月,美國天文學家宣佈他們
在宇宙中發現一個高達2940光年的“反物質噴泉”
2000年9月18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佈:
他們已經成功製造出約5萬個低能狀態的反氫原子,
這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條件下製造出大批量的反物質。
因為,物質與反物質的湮滅時可能帶來最大的能源效率,
所以一直有人研究其作為新能源的可行性。
但是,由於目前人為製造反物質的方式,
是由加速粒子打擊固定靶產生反粒子,再減速合成的。
此過程所需要的能量遠大於湮滅作用所放出的能量,
且生成反物質的速率極低,因此尚不具有經濟價值。
生產一千億分之一克的反物質,大約需要耗資近60億美元!
當他稍停片刻,他的眼睛閃閃發光,而且,使我可以從中靜觀宇宙造化的單純性。
「科學的目的」,他說:
“是去擴展對生命的了解,並且,使生命更順利的運行。”
如果,他並未觀察到我的覺知和意識的擴展,
我懷疑他會分享這些技術和科學的資訊。
在所有的對話裡,他小心的編織整體意義的圖案,
並且,找出方法把這資訊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對於我們這世界的「能源」,
他所作的最重要結論是:它與「匱乏」和「物力」的關係。
“既然人正在使用的能量是由「能量守恆」的原則所定義的,
他只認為能量是匱乏的。
這觀點更因為一個事實而加深,
那就是:他能夠察覺和了解的主要能量來源是由太陽所供給的。
這個能量的供給遍佈整個行星系統,
並且,從下往上,觸及簡單和複雜的所有生命型態。
因為,在這個系統裡,有限制和依賴,也有競爭。
因此,強勢、侵略性、和高度守舊的「物力」控制著能量的供給。
只要人類主要的能量供給是受到這類「匱乏」的支配,
沒有一個社會民主主義的系統能長久存續於地球上。
如果,人想要為這個地球帶來一個和平且繁榮的社會,
那麼,改變他的觀點,
並看向自然的「無極」和「實相」的終極源頭,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觀點的改變過程當中,
他會同時發現自己一直在追尋的物質與靈性的解答。”
他強調:
“科學是:追求「可行性」、發展有關生命如何運行的意識、
以及應用這意識於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接著,他加強語氣說:
“任何一種活動,若運用這種態度和步驟,就是「科學」。
近幾十年來,因為高度科技和軍備競賽的強勢主導,
科學已沈迷於精密的儀器和智力的優越。
這並不是衡量科學的真正方法。[352]
這類的投資已造成錯誤的印象,
讓人誤以為思想的優越比實際的服務具有更大的價值。
事實上,反過來才是真實的。
從服務生活當中,所有真實的科學得以湧現,
在這之後,頭腦可以經由整合我們自然傾向的才華,表達它的隸屬身分。
“有一把通達宇宙的鑰匙。所有的解答都在你的面前。
經由闡明你的問題,它的奧秘就會被解開。
沒有正確的問題,答案就隱藏不見。
因此,帶著一個謙虛、好問、開放的「心」和感知,並且不批判。
如果,你能問正確的問題,所有的解答都會被揭示!
“真正的智慧本來就是謙虛的〜不是以一種自我輕視的方式〜
而是以一種天真感知的方式,以及對於「事實」的有用洞察。
生活上的問題就像一個完整圓圈裡的破洞。
它們在自然界是非常具體的,而且,要有正確的評估,才能被修復。
“從意識的最初,人就已經在尋找一個「宏偉的計畫」,
他希望可以發現萬物的整體印記,然後學習去管理它,以成為一項技術。
如果,這是可行的,那麼,終極的「萬靈丹」〜所有弊病的良藥〜
就可以簡單的像金色地毯一樣鋪蓋這整個地球,然後不會再有任何問題 !
如果,這類東西存在,它一定會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商品!
“有一個整體的印記,
但是,它既不能以藍圖概述,也不能以技術壟斷。
這個印記是「愛」。
沒有一個母體模型、網格座標、或是藍圖,大到足以完全捕捉它!
“其實並沒有「萬靈丹」。
即使「愛」的給予和滋養,都必須尊重實相的特殊性,
而且,必須在「愛」曾經受損的地方予以復元。
這是整體實相的本質,
任何層次的斷裂或瓦解,在種類和事件上都是非常特別的,
而形成的因素可能有許多且截然不同。
「萬靈丹」的概念是對於「可行性」的一種誤解。
“被吸引至可呈現為萬靈丹的原型概念,是幼稚、絕望、或圖利的特性。
這是希望以一種概述去面對所有的問題,
以為不需要承認或探究隱藏的弊病,就可以修正它們。[353]
很久以前,
當我說「一個人若沒有承認他的弊病,就不可能復元」時,
我並不是在指控或冒犯。
事實上,在那個時代這是非常合乎科學的說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你處理生活上的問題時,一定要對症下藥!
你可以在任何一個你選擇的地方打破一個圓圈,
但是,我向你保證,它只能在那斷裂之處被重新接合。
沒有一個神奇的圓圈是以禮貌的概述方式降臨,
而且,在沒有揭露和澄清問題的情況下,就修復了它們。
你也不可能經由美化一個沒有被破壞的事物,而去處理另一個問題。
如果,一間房子的地基出現裂縫,
你無法用新的屋頂去修補它,或是用園藝造景來掩飾它。
已破裂的關係、已破壞的計畫、和已破碎的心都是同樣的道理。
找出真正發生斷裂的地方。就在那兒修正它。
“洞察、確認、和可行性是謙遜的態度,然而,若沒有它們,就沒有科學。
透過它們,你擁有「愛」的連結〜 關心那推動生命前進的特定事物,
並且致力於可行性,這是「愛」的主要推動力。
“處理特定事物的可行性,
並且,在共同可能性的範疇內,努力尋求解釋和理解,是「科學」的任務。
雖然這是一種不會引人注意的默默追尋,卻是非常崇高的,
因為,它會將人帶到「無極」的門檻。
這種態度產生了對生命、對「無極」、和對萬物的所有特點的尊敬。”
「無極」的概念再一次出現。
現在它已擴展至包括個別和共同的實相。
“你的意思是「無極」像靈性一樣,就在當下,而且就在我們當中?”
想到「無極」竟然不是在很遙遠的地方,我有一點兒發抖,
或許,為了直接避開它的潛能,我就便誤解了這個主題。
“「無極」是宇宙的因素,
它允許數量被轉化為品質,以及品質被轉化為數量。
因此,它關係到每一個實相維度裡的潛能轉化。
透過這個功能,金剛微粒 (「無極」的微粒),與「愛」的力量得以同步。[354]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人會被一個對所有事物的解答所吸引,
因為,他本能的尋求「共通性」和「可預測性」的環境背景。
這種本能是健康的,
只要它不依賴原型的公式,或把固定的概念強加在生活上,
而沒有從生活的內在本質與恆定的傾向去萃取真理。
“今日所有科技的「臨界質量」並不是在科學本身,( 譯註:CH13-p355-1 )
而是在於人類對它的期望。
例如,高科技的醫學領域已為人類帶來無數的賜福
〜一百年前這些解答都還只是夢想而已。
然而,它的成就是如此耀眼,
以至於使人聯想到一種新的「萬靈丹」,可用來治癒所有人類的疾病。
這個幻覺比你所想的更加危險,
因為,每當任何一種東西被當作「萬靈丹」時,
不相干的傷害就會轉移它們的症狀到這範圍來。
讓我們仔細想想,例如,有一個人遭受到財務的挫敗。
他不但沒有找出癥結點去面對和處理它,反而心臟病發作。
如此,他所相信的「萬靈丹」〜醫藥〜
可能提供救援,並給予他新的生命機會,那是他所需要的。
一般來說,化學藥物治療已經被視為一種 「萬靈丹」,
即使,許多人類的疾病不是化學性質的。
當今充斥著苦惱的世界,正將它的症狀轉移至對化學藥物的依賴。
“導致不當的轉移是所有「萬靈丹」的本質。
最終,它們將無法提供所允諾的一切解答,
但是此時,它們變成一種磁鐵,吸引那些需要以其它方式處理的疾病。
你應該仔細去了解,任何問題都會轉移它的症狀到它相信具有解答的地方,
但是,永恆的真理是:只有在與真正起因相關的地方才能找到解答。
所有的科學步驟都應該深深的尊重這個真理。
這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宇宙,但是,你無法藉由避免它的問題,
或藉由隱藏在那允諾你一道彩虹作為早餐的概述背後,而使它運作。[355]
譯註:CH13-p355-1 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
是指維持核子連鎖反應所需的裂變材料質量。
不同的可裂變材料,會有不同的臨界質量。
受到核子的性質、物理性質、物料型狀、純度、等等因素影響,
剛好可能產生連鎖反應的組合,稱為已達臨界點。
“這些現象並不只限於身體的健康。
任何一種「萬靈丹」都是危險的幻覺。
最終,所有的萬靈丹都會自我毀滅。
例如,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由政府規定的強制性通識教育,
並不是社會弊病的「萬靈丹」〜雖然人們相信它是。
目前,所有社會無法處理的弊病,
都已將它們的症狀轉移到公立學校體系裡了。
“關於「萬靈丹」的危險,我可以給你的最佳例子是:「錢」。
「錢」,作為一種交易的媒介,是不可思議的生活潤滑劑。
它維持生活之輪的旋轉,
但是,期望它可以治療世界的疾病,
已經將這世界的所有邪惡帶到錢的領域裡。
“這是一個得就事論事的宇宙,但它尊重造物主在萬物內的臨在。”
他對生命運行方式的解釋,是「簡單」的模範。
當我吸收它時,一個問題從我意識的深處昇起,
於是,懷著崇敬的心,我輕輕的問:
“上主的概念是否可能也被感知為一種「萬靈丹」〜可治癒一切? ”
我可以從他眼睛裡的光芒以及他微笑裡的期望看出,他一直在等待這個問題。
在光輝耀眼的愉悅中,他親切甜美的回答,
“這完全取決於他們認為上主是一個「概念」或是一個「實相」!
在「實相」裡,上主是具有細節的,是一種萬有的引導力量。
當你在「實相」裡了解上主,所有的解答都潛存於你的面前。
有哪一個地方沒有上主呢?”
他的回答使我說不出話來, 而忽然間,好像一道緊閉的門被開啟了,
我感知到一種感覺和了解的深度,是先前所沒有的。
只透過「概念」了解「關於上主的」,而不是「直接透過體驗了解上主」
〜是一個我開始領悟的問題 。
透過「概念」,一個人頂多能期望將上主了解為一種「概述」。
忽然間,不同「概述」的歷史伴隨著它培養的「萬靈丹」在我眼前展開,
那些「萬靈丹」吸引了世界上所有的失調與紊亂。
我不再納悶為什麼「科學」與「神學」會在歷史上捲入如此矛盾的觀點。
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那是不必要的。[3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